①参见张永清:《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与出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孙文宪:《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问题意识》,《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吴义勤:《批评何为?——当前文学批评的两种症候》,《文艺研究》2005年第9期;郜元宝:《批评五嗌》,《文艺研究》2005年第9期;李艳丰:《文学批评要站好自己的岗》,《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6月8日第A04版;时胜勋:《文学批评的现实性诉求及其困境》,《文艺评论》2016年第1期。 ②参见[美]哈尔·福斯特:《后批评》,费婷译,《东方艺术》2013年第9期。 ③[法]让-伊夫·塔迪埃:《20世纪的文学批评》,史忠义译,第8—9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④参见[英]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商正译,第4页,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⑤参见王尧、林建法主编,郭冰茹编选:《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大系(1949-2009)》卷一,“导言”第3—15页,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张永清:《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学术月刊》2011年第10期;白烨:《文学批评的新境遇与新挑战》,《文艺研究》2009年第8期。 ⑥⑦黄曼君主编:《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32—38页,第26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⑧参见[美]雷纳·韦勒克:《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刘让言译,第1页,花城出版社1989年版。 ⑨参见[英]弗朗西斯·马尔赫恩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等译,第19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⑩[美]文森特·里奇:《文学批评:里奇文论精选》,王顺珠主编,第22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11)参见[法]蒂博代:《六说文学批评》,赵坚译,第41—42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12)史亮编:《新批评》,第3页,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13)[美]爱德华·萨义德:《来自第三世界的痛苦报道:爱德华·萨义德文化随笔集》,陈文铁译,第227—228页,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 (14)参见[英]特里·伊格尔顿、[英]马修·博蒙特:《批评家的任务:与特里·伊格尔顿的对话》,王杰等译,第288—28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15)马克思:《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0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16)马克思:《马克思致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左尔格(10月19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第28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7)[德]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王南湜等译,第4页,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8)[英]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高铦等译,第41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9)“从冷战结束,也就是《交锋地带》出版之时,右翼的观点赢得了更广阔的空间,中间派开始迎合他们,从全球来看,左翼则仍然处于大撤退之中。已经开始的学术回归的浪潮”,“习惯性地从各个方面对左翼形成了压力”。参见[英]佩里·安德森:《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左与右》,袁银传等译,“前言”第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20)[美]爱德华·萨义德:《开端:意图与方法》,章乐天译,第47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2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毛泽东论文艺》(增订本),第3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22)鲁迅:《文艺与革命》,《鲁迅全集》第4卷,第8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31)参见鲁迅:《北京通信》,《鲁迅全集》第3卷,第56页,第55—5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4)参见胡亚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探讨》,《中国文学批评》2015年第4期;季水河:《论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与新时期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审美走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黄念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历史进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张永清:《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学术月刊》2011年第10期。 (2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3—14页,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6)赖大仁:《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当代困境与理论反思》,《学术月刊》2016年第10期。 (27)(36)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0—31页,第29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28)马克思:《给父亲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15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9)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3—136页,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0)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手稿片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68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2)[德]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第23页、第20页,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33)关于阿尔都塞的problématique中译问题,学界多有异议,本文采用“问题式”的译法,参见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关于阿尔都塞的一种文本学解读》,第23—31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法]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下),陈越编译,“编译后记”第459页,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4)马克思:《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1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35)参见张永清:《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学术月刊》2011年第10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与出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37)[德]本雅明:《经验与贫乏》,王炳钧等译,第297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8)尤西林:《以文学批评为枢纽的文学理论建构》,《文艺理论研究》2015年第3期。 (39)恩格斯:《恩格斯致弗洛伦斯·凯利-威士涅威茨基(1月27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88页,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