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王昆长篇非虚构《六号哨位》:循着英雄的足迹

http://www.newdu.com 2019-03-28 《十月》 张俊平 参加讨论

    今年最新一期的《十月》杂志在头题刊发了王昆的长篇“非虚构”《六号哨位》。其实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已经知道他“闭关”两月,在全力完成这部作品,并且至今记得他当时兴奋的神情。蒙他信任,我有幸读过这部作品的初稿,如今短短两个月过去,《六号哨位》付梓刊行,找来杂志重读一过,在书香氤氲中,又别有一番感受。
    王昆是近两年迅速崛起的军旅题材作家,尤其擅长特战题材。2016年他曾经在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习,作为他的班主任,我对他的情况了解的也就多一些。知道他是特种兵出身,也知道他曾经出版过长篇小说《我的特战往事》、《终极猎人》和《UN步兵营战事》,并且有一些已经在谈影视改编的事。高研班结业之后,原以为王昆要回到山东烟台的一家解放军医院,优哉地继续做他的电视台台长,或者像他不止一次描述过的,乘着舰艇在黄海里劈波斩浪。2018年5月,突然收到他的微信,说要来北京,二进鲁院,参加重大现实主义题材班的学习。不久,又被告知他考上了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办的作家研究生班,9月份就要三进鲁院了。我一面不断吃惊于他接二连三的大动作,一面频频看到他发表在各种重要刊物上的小说。同时感到在他略显不羁的外表之下,隐藏着的坚毅的文学之心。
    而眼前的这部《六号哨位》,再一次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没有想到习惯了虚构的王昆,会尝试非虚构写作,更没有想到他的非虚构作品,会如此顺利地博得《十月》杂志的青睐。不过转而一想,我又觉得王昆最是适合写作“非虚构”不过的,因为在我的印象里,王昆其实是一个不太“安分”的人。我一直都很难想象王昆是如何有板有眼地在静室里端坐,面对着电脑一下一下敲出那一百多万字的作品的。精力颇为旺盛的他不是在出任务,就是在准备出任务。因为兵种的原因,酷寒的高原,边远的山区,密林深海,对他而言就是家常便饭。走得多,见得广,又时刻葆有对所到之处的乐趣,虽然身在路上,而内心并不匆匆,眼睛里便多些笃定和从容。非虚构写作需要的毅力和见识,他都具备。为了写《六号哨位》,他对一级战斗英雄韦昌进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采访,“从北京乘高铁到济南,还要坐一段火车,再转一段汽车,才能见到这位采访对象。我喜欢这样深入腹地、有一定难度的采访体验,或许只有走到离大城市更远一些的地方,才能够采集到真正鲜活的素材吧?”绝知此事要躬行,可以轻松徒步数十公里的王昆,有的是脚力和韧劲儿。
    作为一部非虚构作品,《六号哨位》饱含了王昆追求真实性的极大努力。为了获得第一手和全面的资料,他从主要人物韦昌进入手,多方求索,勾连点面,从北京到山东,再到当年的战争一线,从人物访谈到战争遗迹、战士手记,在时空的转换中一点一滴拼贴出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图景。为了高度还原111高地上可歌可泣的战争场面,他根据采访对象的口述,比照着地图,凭借着自己军事地形学的知识, 绘出双方战略布防图,架构起整部作品的骨架。胸中有丘壑,笔下自然有乾坤,《六号哨位》不仅是一部有血有肉的作品,也是一部可以让读者“放心”的非虚构力作。
    《六号哨位》是典型的大情怀、小视角。多年前发生在中国西南边境的那场自卫还击战一度淡出作家的笔端,王昆接触到这个题材也是缘出巧合。虽然早就知道韦昌进,王昆决定对他“一探究竟”还是出于网上一次关于英雄的讨论。韦昌进为英雄正名,王昆为英雄立传,在这一点上,二人有着相同的信念和难得的默契。看过王昆的作品就知道,他身上有深厚的英雄情结,向英雄致敬是他一贯的写作立场。曾经看过王昆的一篇散文,《只有真正的特战队员才能看透生死》,在他的笔下,特战队员们只看生前事,不计身后名,以向死而生的勇气忠诚捍卫责任与使命,如此方为真英雄。《六号哨位》便是如此,以韦昌进、成玉山、苗挺龙、吴冬梅、张泽群、李书水、张元祥等为代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普通战士,面对战争和生死的考验,以源自心底的那份朴素的家国情怀和血肉之躯构筑起牢不可破的国门防线,无愧于军人的天职,无愧于英雄的称号。当战争的硝烟散尽,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战场回归家园,从战斗英雄到普通一员,王昆用他的文字告诉我们,英雄不应该被忘记,英雄就在我们身边。一如他所说,“无论是曾经坚守6号哨位的那些勇士,还是所有战斗在自己阵地上的浴血官兵们,抑或是我这个外入的采访者,每个人都对那些捍卫祖国尊严的生死历程饱含一种无比强烈的神圣感。无论时光如何变迁,这些散落民间或立于高台上的英雄们,都仍然默默无闻,继续坚守着另一种属于自己的6号哨位——为了祖国,勇于牺牲,时刻准备付出一切。”
    为了集中塑造6号哨位上的英雄群像,王昆从小视角切入,将目光集中在韦昌进、成玉山、吴冬梅、苗廷龙、张泽群等几名普通战士身上,故事时间压缩在一个月之内,围绕“111”高地的争夺战,将战斗场面的惨烈、人物内心的活动、战士各异的性格一一呈现给读者。其中大量的细节描写,读起来历历如在眼前,让人忘了是在阅读,而是在观看一出声色具备的舞台剧。
    《六号哨位》是一曲壮烈的英雄赞歌,也有触动人心灵深处的和弦。作品的第二部分收录了部分战士的战地日记和书信,这些朴实无华甚至略显稚嫩的文字记载了一代青年的青春、爱情和抉择,历经三十多年的时光洗涤,带着沉静和温和的力量,碰撞我们的内心,也激引着我们的思绪。而无论是战争场面还是人物的情感世界,王昆自始至终保持着一个非虚构写作者的“操守”,他无意渲染,也不追求阅读刺激,他要做的只是静静地呈现,他用深沉的情绪和克制的笔调带领我们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我始终记得王昆在《六号哨位》的采访手记里提到的一个细节。在那场战争中被打掉双腿膝盖骨的战斗英雄李书水,因伤残复员后一直在老家务农。得知王昆前去采访,特地陪同他和韦昌进去坐落在滕州的烈士陵园凭吊昔日的战友。凭吊结束后,车子送他到村口的小道,这位满脸沧桑、立过一等功的老兵,“双腿膝盖僵直着,却麻利地跳下车去,向我们挥挥手就转身大步离去。”这远去的潇洒的背影,同韦昌进虽居高位而不忘初心、三十年守护烈士遗属的事迹,蕴含了多少人生的意义和生死的内涵。唯英雄能本色,我们的时代呼唤这样的英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