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马伯庸:历史中的细节很迷人

http://www.newdu.com 2019-03-18 解放日报   马伯庸 参加讨论

    开门见山,先说一下:这本书不是小说,是历史纪实;我不是专业的明史学者,我是个作家。那么一个以虚构为业的作家,为什么突然要写这么一本非虚构的历史纪实?
    这完全是机缘巧合。2014年,我和一位喜欢明史的朋友聊天,她讲到万历年间徽州有一桩民间税案骚乱,过程跌宕起伏,细节妙趣横生,结局发人深省,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听完讲述,我意犹未尽,去搜寻了一番资料,发现关于这桩案件的资料实在太丰富了。当时的一位参与者把涉案的一百多件官府文书、信札、布告、奏章、笔记等搜集到一起,编纂成了一本合集《丝绢全书》。这桩丝绢案在《明实录》里却只有一句冷冰冰的记录,但如果把《丝绢全书》里的细节加入其中,整个事件就立刻变得鲜活起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一篇篇生动细腻的故事。
    兴奋之余,我迫不及待地想跟别人分享这个发现。我把这桩丝绢案整理出来,用一种不那么“学术”的方式转述给大众,遂有了《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是文最初发表于我的微博,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读者的热情程度让我始料未及。我好奇地问他们,这篇文章到底什么地方最吸引人?他们纷纷表示,这些沉寂于历史中的细节太迷人了。
    长久以来,历史在我们脑海中的印象,是烛照万里的规律总结,是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这虽然是正确的,但视角实在太高了,高到没什么人情味。即使有些讲述者有意放低视角,也只停留在庙堂之上、文武之间,关心的是一小部分精英。
    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社会底层民众的心思想法,往往会被史书忽略。即使提及,也只是诸如“民不聊生”“民怨鼎沸”之类的高度概括,很少会细致入微地描写。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为什么名扬千古?因为他没有泛泛地感慨一句“苛政猛于虎”,而是先细致地勾勒出了一个百姓的真实生活状态——抓到了蛇,便弛然而卧;抓不到,就要被悍吏骚扰。读者看到这些细节,自然就能明白为何他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抓蛇,从而理解作者的深意。
    《丝绢全书》的价值也正在此。从官修实录的视角来看,徽州税案只是一句简单的记载就够了。可这起案子如何而起,如何演变,如何激化成民变,又如何收场,详尽过程还得看《丝绢全书》才能了然于胸。
    写完徽州丝绢案,我对这个领域充满了兴趣,又相继写了《笔与灰的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等几篇纪实文章。这几篇文章侧重点略有不同,组成了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我相信,只有见到这些最基层的政治生态,才能更明白古代历史大势传递到每一个神经末梢时的嬗变。
    有人说:“真正的叙事高手从来不用定性或装饰性质的字眼,而是把得出结论的权利和快乐留给读者。”我对这句话心有戚戚焉,因此在这几篇文章里,尽量不去下什么结论,而是忠实地把所有的事情都展现出来,交给读者自己去判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