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原创性散文中有一些上佳文章,这些佳作的共同点,在于其绽放在字里行间的文学花朵都闪耀着哲学的蓝光。 游记文和采风文也是极其艰苦的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更因其人人都写而难度倍增。不能走马观花就率尔操觚,而必须是有了感觉,思考透了,达到不吐不快的程度而又找到了最佳的表达路径,方可动笔。 要牢记我们是作家,有责任不负文学的时代使命。 采风散文和游记散文在2018年散文原创中,所占的比重上升了,差不多已经达到60%左右。所以,另外那40%传统意义上的散文原创作品,每一篇都分外珍贵。我这么说,并无轻慢采风和旅游散文之意,然而我确实执拗地认为,对于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评论家们来说,他们在创作之余写些游记,算是忙里偷个闲,挺风雅;可对于专门从事散文写作的诸文友来说,如果光写采风文章,当真有点对不住读者,更对不住自己。 文学的最高境界是哲学深度 在2018年的原创性散文中,是有一些上佳文章的,而且我特别欣喜地发现,这些佳作的共同点,在于其绽放在字里行间的文学花朵都闪耀着哲学的蓝光。 冯秋子的《皱褶》从题目上就很深奥,它以生活场景中有点独特的一个片段——三个舞者练习舞蹈启笔,要求用舞蹈语言表达出“两极”这个命题。题目是冯秋子出的,在她看来,人类生命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在两极中消耗掉的,比如幸福与痛苦的共生与共融等。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探索,三位舞者的思考不同,最终殊途同归,渐渐切入探索人生意义的思考中。生活中不能只耽溺于人间烟火的层次而放逐精神的自我,越是在商家大肆导入的全民娱乐、全民游戏、全民网购的狂欢中,知识分子越不能缺失了形而上的尊严。若中国只剩下了吃喝玩乐的内容和坐标,而全然忘记了人间还有高雅的诗歌、音乐、绘画、戏剧、雕塑、建筑,以及学识、境界、襟怀、抱负等等,那么空气将变得多么稀薄,世界将变得多么暗淡,人生将变得多么无趣! 南帆的《哲学与牛肉面》看似天马行空,一会儿康德一会儿宇宙空间,一会儿城市布局一会儿知识网络,一会儿女人的化妆术一会儿纳米机器人……但全文读毕,我的感觉不是“形散魂不散”,而是人生的形而下定位与形而上的魂灵缠斗。前者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活着的外在形式,后者关乎一辈子的心灵自省,南帆把这些形形色色的存在归置在一起,试图悟透它们背后的神秘关联——殊途而同归,古往今来,古今中外,这是多少人的活法,也是多少大师的追寻。 孔见的《孤悬:岛屿生存叙事》讲述了一个海南岛人对海岛、海峡、海风、海啸、陆地、天空、时间、空间、永恒的种种感觉。在我们这些一直生活在坚实大陆上的人看来,这种种感觉简直是神奇的臆想,比如,“漂泊不定的海面,脚踩上去便立即塌陷,连一根抓拿的稻草都没有”;又比如“大海总是喜怒无常的,它不知从何而来的愤慨,让你觉得这世上的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的”。至于应该怎样解读人与海岛之间的关系,作者忽而人文,忽而地理,忽而庙堂,忽而江湖,忽而鱼虾鳖蟹,忽而弃妇逐臣。在略带忧郁的陈述中,表达出千百年来人与海、人与岛、人与大陆、人与大自然的难言之言。而又正是这古往今来的穿透,使得作者的人生之旅宛如红日跃出东海,一步步登上豁然开朗的天梯。 潘向黎的《万念》很自然地勾连起我们对“万念俱灰”这个成语的重温,但幸亏她这里的万念不是“灰”,而是“澈”,明澈的“澈”。该文由一段段接龙式的思考片段组成,细读进去,你会发现那个少年时代就闪亮登上文坛的少女今天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字里行间不再是灵秀、轻扬、朗笑的一派冰雪聪明,也不限于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问情怀,而是向深沉的生活伏下身子,切肤地体会到了人生之酸甜苦辣种种。昔日只识静心与书斋为伴的女博士,如今也必须面对人人都逃不过的宿命,“终究还是要一寸寸活过今生”。也许正是这强烈的对比,使作者的体味尤其突出,思考尤其深邃,加上精练的文字表达,便格外有了打动心弦的张力。 张金凤的《空碗朝天》通过再普通不过的碗,力求悟透和说透人生,选材角度虽小,却扩展开思辨的空间,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宽阔的表达平台。人生奇谲,颇多曲折坎坷,作者经过求真的反复咀嚼之后而形成哲理,凝结为文中的这只碗。文章立意高洁,角度刁奇,结构绵密,文字利落,是一篇情动于衷而又理识理绎的佳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