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科幻 > 评论 >

《流浪地球》能否成为撬动中国科幻电影的支点

http://www.newdu.com 2019-02-11 文汇报 王磊 参加讨论

    
    10000多座行星发动机,4.3光年外的新恒星;400年筹备,2500年航行,100代人参与其中……《流浪地球》里,深植于中国文化土壤的家园情结是故事的核心推动力。图为影片海报。
    这个春节,电影《流浪地球》刷进了很多人的朋友圈,因为原著刘慈欣、因为主演吴京,更因为这是一部以大片标准呈现的中国原创硬核科幻。
    银幕上原创科幻如此强大,这种感觉对很多人来说是第一次。所谓硬核科幻就是科幻情节尊重技术和理论推演,故事发展受规律制约。《流浪地球》中,宇航服、强化外骨骼、行星发动机等的细节设定完全不输给可以对标的《环太平洋》《地心引力》等海外大片,片中地球坠入木星时的大气流失逸散,空间站中的重力变化,也都有相对严谨的表现。
    “这个梦想已经很久了。”刘慈欣曾说,“我最想做的莫过于把我写的小说拍成一部电影,哪怕就一部。”顶着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拉向世界顶尖水平的桂冠,他面对电影工业时却曾经无力。原因很简单,科幻电影作为一种类型片,还原并视觉化科幻理念,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还需要参与者对科学有足够的理解,因此科幻电影往往也代表了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而中国科幻的银幕呈现一度并不尽如人意,甚至需要借“儿童电影”才能拉来观众。《流浪地球》用符合科学逻辑的故事讲述,补上了此前原创科幻硬度不足的最大短板。
    比技术上看到原创科幻“可以为之”更重要的是“如何而为”——《流浪地球》是一个纯粹的中国故事,硬科幻表现的亲情观念、英雄观念、故土家国情怀非常中国。
    影片故事中,因为太阳加速老化将要吞没地球,于是地球上建起了许多行星发动机,将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为什么不建造飞船飞离地球,那是更好的选择?”无论是原著小说中的对白,还是现实里海外电影人提问,这个问题既关乎科学设定,也能看出中国文化中对家园的理解。《流浪地球》导演郭帆说,“带着家园流浪”,将地球本身带走的想法表现了中国人对故土的情感。正是这样的人文内核,撑起了与好莱坞科幻大片不一样的属于中国的科幻。
    对故土的眷恋,在影片中通过一家祖孙三代在灾难面前的选择体现出来。吴孟达扮演的姥爷看上去谨慎得有些懦弱,却为了外孙、孙女牺牲了自己。吴京扮演的航天员父亲为了任务十多年没有见到儿子,倔强的他和叛逆的儿子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话可以说,却在最后完成了两代人对家园希望的交接。飞出太阳系的宇宙宏观视野下,是中国人最熟悉也最刻骨铭心的主题——回家。
    观众会发现,在这些平时含蓄而内敛的家庭成员之间,有着东方式亲情的默契——他们彼此依赖却并不表现出来,小心地保有着一份温度。这样的温度激发了在家国责任面前的热度,灾难面前,没有超级英雄,每个平凡人却都是英雄,也解释了吴京扮演的父亲面对AI选择保住他和空间站时,破口而出“叛逃”——这种所谓的非理性恰恰是科幻片审视自我的机会。
    对于科幻类型片而言,《流浪地球》是资金和技术基础充实之后,中国电影工业的一次投石问路。它在春节档期的走红,为中国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考维度——硬科幻为核,用本土文化意义讲述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展现我们对未来和世界的思考,才能突破好莱坞式的科幻既有审美,才能以中国气派打开新的科幻空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