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乡村第一书记》(后记)

http://www.newdu.com 2019-02-01 文艺报 忽培元 参加讨论

    初冬的日子,风雨交加,气温骤降。夜晚在河南淅川灌河边上,《乡村第一书记》创作接近尾声。写到最后,主人公白朗和蔡金凤由衷地笑了,我却老泪纵横……
    清晨6点,我长叹一声,起身走到阳台呆立在十二楼的窗前, 感到就像白朗站在县医院楼顶上那一刻,顿时脊背发凉!真该感谢蔡金凤及时赶到…… 好在小说毕竟是小说,人物一经立起来, 就会摆脱作者而引领读者沉入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节。
    画下最后的句号,总算有了一点解脱的感觉。随即意识到: 新的一天开始了,旭日即将升起。晨光里,但见东边牛尾山上悄然涌起的朝霞与灌水平静河面上血色的倒影互相映衬,令人突然感到一种强烈悲壮。想到了长眠在牛尾河沟的驻村干部老赵,还有他那身患癌症的妻子和未成年的儿子…… 那么多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日夜操劳奋斗的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撸起袖子拼命干。或许也有人认为,这目标实在艰巨。其实纤夫的快乐与自豪, 正在于逆流拉纤的艰苦努力。
    一项浩繁工程终于完成,心中如释重负,却没有多少欣喜。回顾这么多年,几乎跑遍全国各地农村,特别是在老少边穷地区, 走访了大量贫困村和贫困户,在进茅屋、住窑洞、下地坑、入帐篷的过程中,深切感受贫困与艰辛,也体察了贫困群众,特别是青年农民渴望过上文明富裕生活的迫切愿望。更见到不少从井田制取消时就形成的文化底蕴深厚的活化石般的古村,却令人悲叹地走向衰落。在这些村子里,依然生活着像书中姜万福一样也许是最后的乡贤文人。说到乡村现状,他们黯然神伤如泣如诉,比敲钟击鼓还要振聋发聩。且不说普遍贫困和全方位的萎缩破败沦为空壳了,单就数量减少而言,也足以令人担忧。据有关统计,10年前全国尚有60多万个行政村,如今消失了百分之十,而且还在继续消减。许多村子被城市这个巨无霸直接吞没,而更多的偏远乡村则是人去屋空生机渐失。这同时也意味着我们的城市人口激增及其造成的各种严重社会问题和压力时刻都在加重。
    乡土中国的解体,究竟是不是无法逆转的趋势?许多同志都在苦苦地探讨思考。可见,开始关注乡村并不是要写一部小说, 而是出于责任和保护的急切需要。
    我出生在古城延安,成长在陕北农民的孩子中间。三四岁时, 随母亲回到故乡关中大荔县下鲁坡村度过童年,故乡农村多姿多彩生活的记忆,成为我人生丰富深沉的底色。后来高中毕业在陕北农村插队并担任过几年大队支书和四个大队联片的联队党总支书记。以后无论担任县市公务员还是到中央和省级党政机关工作, 感情上都没有须臾断开同乡村的生命脐带。关注农村,情系农民, 深入研究农业发展问题,始终是我自觉自愿的重要使命。
    近些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之后,新一届党中央提出并大力推进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随即“乡村第一书记”这个新时代的新角色开始走进人们视野,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之一。在江苏,在安徽,在海南,在贵州,在四川,在甘肃,在新疆,在我所到过的各地贫穷落后乡村,都看到和听到大量驻村干部和乡村第一书记的亲切英姿和感人事迹。每个省市大约都有数万人,全国可谓数以百万计。他们一批又一批深入下去,继承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传统,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舍小家为大家,勇于驾辕拉车,在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中艰难跋涉,锻炼成长。他们像火种,在沉寂多年的山川大地播撒下复苏振兴的希望之火,点燃起亿万农民的创业热情。乡村第一书记,他们不仅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骨干力量,更是新时代培养造就千百万优秀党政人才的重要有效途径。我深深感到他们在农民群众眼里,已成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的事迹与业绩,如同天幕上繁星闪烁,耀眼夺目,充满诗情画意。我在感动之余,曾现场了解记录了大量采访笔记,还按捺不住感动, 即兴吟诵一首首深情赞美的小诗。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河南省淅川县银树坪村,我见到了一位风风火火的“80后”驻村第一书记,他毕业于名牌大学,还当过兵,来自中央国家机关。他的爱民情结、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突出业绩就像一团火,不仅点燃了全村乃至周边八个村群众振兴家园的心火,也激活了我心中文学创作的灵感。他以言行和实绩把我心中积淀多年的乡村问题思考研究结果与众多人物原型点化成为一个个呼之欲出的艺术典型, 既具时代风采又有个性特色。于是,我开始了这本小说艰苦漫长却又始终热情不减的创作。
    作为一个痴情的写作者,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写出了这本自己渴望已久的书,也算是对养育自己的深情土地和伟大农民的衷心回报。
    一个村子也就像一个人,都有自己活生生的故事。村子一旦消失,故事也就终结。上牛湾村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好久以前。村中姜姓先祖化名耕夫,临终为后人留下一副手书对联:清贫何堪虑,牛背好读书。这哲理深刻的先祖遗训,也是超凡脱俗,呼唤人们返璞归真,回归田园的崇高精神导引。源远流长的上牛湾村, 延续至今也毫不例外地站在了盛衰去留的十字路口,面临着繁荣与衰落的一次生死大搏斗。我们的故事由此展开,我们的人物群体在其中大显身手。这也许只能算作乡村振兴的一个序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