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欧盟外交官的中国古典情怀——访欧盟驻华大使、汉学家郁白(4)

http://www.newdu.com 2019-01-31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姜红 王晓真 参加讨论

    了解传统文化才能理解当代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不仅是外交官,作为汉学家也成果颇丰。您是如何平衡外交官和汉学家这两个身份的呢?
    郁白:就像一天之中白天和黑夜缺一不可,外交官和汉学家是我的工作,二者相互关联。我是汉学研究专业毕业,而非政治学或国际关系专业。后来法国外交部需要会汉语,懂中国文化、历史、经济的工作人员,我因此被雇佣。之后,无论是在法国还是欧盟外交部门工作期间,我对中国的了解都得以进一步施展。算上为法国外交部工作那一回,我现在已是第六次来到中国。所以,我的外交官和汉学家两个身份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海外,或者在您的祖国法国,是否看到汉学研究有新趋势出现?
    郁白:一直以来,关于汉学研究有一种争论,即汉学只是研究1949年前的中国古典文化,还是只对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进行观察。很多进行古典研究的学者不做当代研究。我则是二者兼顾。
    我的硕士论文是有关华国锋的研究,后来因为结识了钱锺书,在其影响之下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化。那时我开始意识到,不了解古代中国就无法真正了解当代中国。虽然有人不认同这一点,但我认为其中有极强的连续性。随着年龄渐长,我对中国的文化根基也越来越感兴趣。例如,习近平主席经常会在发言或文章中引用中国经典名言。这或许会让一些对中国古典文化知之甚少的观察家感到一头雾水,而我则能从中看到古今之间的一脉相承。
    如今,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汉学。但在我看来,还有一种趋势,或者说一种必要,即跨越边界开展更多横向研究。作为一门研究学科,汉学研究不应被分割开来,而是应该更多地考虑其连续性。如今的汉学研究往往专业性很强,例如一些学者可能只从事古代中国研究,且在古代中国研究中可能只研究明朝……但也有一些学者开始研究中国复兴、中国梦等议题。事实上,要想解答这些问题,必须从现代追溯到过去。
    在法国,值得一提的是,曾经整理编撰希腊文—法文、拉丁文—法文双语文献丛书的美文出版社(Belles Lettres)几年前编撰了中法双语系列丛书——《中国书库》(Bibliothèque Chinoise),囊括了孔子、老子、韩非子、杜甫等人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将这些中国经典与希腊、拉丁文经典并列,也体现了其对中国人文研究的重视。
    《中国社会科学报》: 如您所认为的,理解中国或者欧洲都需要结合历史与现实,过去与现在不可分割,您的研究历程很好地显现了这种有机的结合。在这方面,欧洲各国的汉学研究与当代中国研究是否有融合的趋势?如果有,那么这种新的研究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果?
    郁白:我想提一下最近法国的两个例子:第一个是程艾兰(Anne Cheng)在巴黎法兰西学院开设的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课程,以“普遍性、全球主义、世界主义”为题,重新审视儒家传统以及中国、印度和日本之间的关系。第二个就是克劳德·迈耶(Claude Meyer)于2018年出版的新书《西方与中国的文艺复兴》(The West and China's Renaissance),探讨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问题。这足以说明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看待“中国复兴”或者“中国梦”?
    郁白:清代末期,随着康有为 “维新变法”等改革尝试的失败,中国错过了一个变革良机。有很多著作探讨这一主题,例如英裔美籍当代著名中国史研究专家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1936— )的《追寻现代中国》(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等。
    尤其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很多人探讨为什么中国会错过现代化的机会。如今,无论是中国复兴还是中国梦,都是中国追寻现代化的表现。尽管免不了有困难和挑战,但中国正在通往复兴的路上继续前行,并且越来越接近这一目标。中国的复兴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手中。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见证人,您所亲历和感受到中国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郁白:在我看来一个有目共睹的最大变化,就是大家已然认定,未来世界离不开中国发挥领导作用。这与40年前的状况完全不同。中国的伟大复兴进程影响了世界,改变了人们的认知, “相互理解”空前突出。如何避免误解和误会?如何确保在相互依赖程度增强的背景下增进信任、减少摩擦?这些都是需要中国乃至全球社会科学家所探究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诗词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正在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比如,世界各地在兴建孔子学院。但是,目前世界上仍存在对中国的误解。您认为该如何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
    郁白:如我之前所说,我们应当重视文化的连续性。欧洲人需要更多地去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我们需要像钱锺书那样,打破人为建立起来的中西方藩篱。我们需要进行对话。
    如果中国政府能够创造更多的对话机会,比如召开研讨会、进行作品翻译、提供资金支持,向西方学生开放中国国学研究,这对增进彼此的理解会很有利。
    期刊《汉学研究》(北京语言大学主办的汉学研究学术刊物,1995年创刊——编者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个学术平台上,不仅中国人谈论汉学,还有外国人探讨汉学,这样有助于建立起有意义的关系。我们需要更多的中国学者赴欧洲进行交流。
    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批评家等陆续涌现,像钱锺书那样作出贡献,向世界展现中国真正的思想家的风采。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中国应如何更好地建设软实力?
    郁白:可能我还没有资格评论中国该如何建设软实力。不过,我们必须围绕《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的第四大支柱——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继续合作。2018中欧旅游年刚刚圆满落幕,这便是中欧文化与经济外交的一个具体表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