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对此,语言学界也不能失语,应该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为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朱维群曾撰文《把推广普通话纳入扶贫攻坚战》,获得广泛赞同。 关于如何让普通话推广助力国家扶贫工作,余金枝的《把推广普通话纳入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一文认为,在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要抓住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最重要的时期;开展相关活动激发少数民族群众学习普通话的热情;抓好重点对象,如公务员、外出务工人员、贫困群众等。郭龙生的《扶贫必先扶智 扶智可先通语》一文认为,借助广播电视“户户通”推进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打通国家通用语言基本普及的“最后一公里”。上述方法都很好,但依然需要群策群力,并需要语言学界更多学者参与进来。 首先是普通话推广对象问题。在扶贫工作中,贫困群众是普通话推广的重点对象,但要求每个人都普通话达标,就脱贫而言并不现实,似乎也没有必要。当前,国家统计普通话普及率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否脱贫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在国务院扶贫办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目标任务之一就是实现扶贫到村到户。因此,我们的观点是,扶贫工作中的普通话推广应该以家庭为单位,不强求一个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参加普通话培训,但最少要派出一个代表,这是底线。如果这个代表外出打工了,不能在当地和全家一起脱贫,该家庭应当再派出一个代表参加培训。家庭其他成员要是有时间和精力,愿意参加普通话培训,政府也要大力支持,参加人数自然是越多越好。 相应地,在统计扶贫工作中的普通话达标率时,也要以家庭为单位。例如一个5口人的贫困家庭,其成员都在当地居住生活,只要有一个成员的普通话达标,就算这个家庭的普通话达标了。而按照教育部、国家语委2017年印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总体目标是确保“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体设定为,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平均达到80%以上。也就是说,按照《方案》的标准,一个5口之家要4个人普通话达标。所以,扶贫工作中普通话达标率的统计标准不能照搬《方案》,二者设计目的是不同的,否则会夸大扶贫工作中普通话不达标的严重性,造成国家扶贫资金、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其次是普通话推广方式问题。普通话推广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长远方式,以学校的普通话教育为主,确保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走向社会的学生普通话水平都达标。在这个问题上,当前的学校普通话教育工作只能加强,不能放松,而且要重视对初中毕业生的普通话测试问题。现有政策对普通话测试对象的要求值得商榷,1994年实施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办法(试行)》对测试对象的要求是年满18岁(个别可放宽到16岁),2003年实施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基本沿用了这个要求,明显遗漏了初中毕业生这个重要群体,因为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年龄是15周岁,个别学生是16周岁。还有一种是近期方式,即如何短时间内提高贫困群众的普通话水平,目前的措施主要有分级培训,就是省里委托高校对贫困地区选拔的骨干教师和公务员进行普通话培训,然后再由他们回到当地培训贫困群众;还有一种措施是对口支援,就是部分州市和高校与贫困地区一对一,由这些单位派出人员去当地培训贫困群众。我们认为这几种做法都有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骨干培训法相当于多了一个中间环节,必然要花费更多的资金;二是对口支援人员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不能保证培训的连续性和长期性。在这里,我们仿照“精准扶贫”,提出“精准推普”的概念,就是扶贫工作中的推普要精确到户到人。我们认为,夜校或短期培训应该成为主要方式,夜校教师可以由驻村扶贫工作人员担任,短期培训教师可以由放假回家的大学生担任,把普通话培训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给予一定的扶贫资金支持。至于对贫困群众的普通话培训效果如何,一定要建立明确严格的考核机制。 最后是普通话水平的评价标准问题。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多次提到贫困群众的普通话达标问题,普通话水平到什么程度,就算达“标”呢?当前国家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有等级的,最低一级(三级乙等)的要求是: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调发音失误较多,方言特征突出;方言语调明显;词汇、语法失误较多;外地人听其谈话有听不懂的情况;测试总失分率在40%以内。也就是说,如果总失误率超过40%,就不算普通话。我们认为,不能用这个国家标准来衡量贫困群众的普通话水平,大部分贫困群众看央视的新闻联播,基本都能听得懂,有的群众和扶贫工作人员交流没有任何问题;有的群众是口语有问题,但能听懂扶贫工作人员说话;还有一种情况,日常能用普通话与他人交流,但见到扶贫工作人员等陌生人不好意思开口,这些人可能无法通过当前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最低等级,单是试卷中分值40分的命题说话,很多贫困群众的完成度会非常低。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地方普通话”水平不影响脱贫工作,这些人不应该被列为脱贫工作中的推普对象。因此,我们的建议是,只要贫困群众能与扶贫工作人员进行日常交流,虽然用的是不标准的普通话,也算普通话过关。如果按这个标准去评价贫困群众的普通话水平,扶贫工作中的普通话推广是个问题,但不是个大问题。 2018年春节前夕,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赠送30万台电视机,这个举措必将加快扶贫工作中的普通话推广进程。正如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郭龙生研究员所说,广播电视是实现国家通用语言基本普及的重要推手。国家扶贫工作中的普通话推广策略研究很有意义,语言学界应进一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语言战略背景下的汉语修辞能力标准研究”(17BYY15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