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语言自信与文化国际传播

http://www.newdu.com 2019-01-30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王小英 参加讨论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博弈中,文化问题成为博弈较量中的深层原因和制约因素,因此各国都普遍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增加各自的文化力量。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虽然,目前的“图像转向”情形下,以非语言符号的形式传播中华文化也变成值得注意的方面,但是基于语言符号与其他符号相比所特有的明晰性,中华文化要“走出去”,以语言符号的形式“走出去”仍是其主要的方式。
    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两条语言路径。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以“汉语”的形式“走出去”,还是以“他国语言”的形式“走出去”就成为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从目前来看,由于汉语作为世界通用语的能力还比较弱,将中华文化翻译成对象国语言或通用语的方式进行传播成为文化“走出去”的首要选择,然而从长远来看,提升汉语作为世界通用语的能力,争取以汉语的形式进行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则更为重要。于是,在以语言为承载的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就存在两条路径。
    一是以汉语为载体的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二是翻译为对象国语言或某种通用语的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国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国际上孔子学院影响力的扩大是在践行第一条路径,国内加强外语人才尤其是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和国际上讲究用地道的他国语言来传播中国的声音是在践行第二条路径。这两条路径大致上由不同的人群所主导践行,针对的对象也有所不同。前者的任务是努力让中国人自己和外国人更好地去理解中华文化,大多由对中华文化有较多理解的人来担纲;后者的任务是努力让中华文化能以贴近他国语言文化的方式产生影响,大多由对他国文化有较多理解的外语界人士来担纲。两条路径并行不悖,互为补充。一个致力于长远,一个致力于当下。虽然,作为某一特定的人群,在特定时刻从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时,常常避免不了二选一,但却不能陷于二选一的泥淖中,需要有一种清醒的认识,即既有传播中华文化的当下意识,也需要有一种长远眼光,致力于提高以汉语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让更多的人以汉语来理解中国文化。
    对汉语的自信是对中华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汉语为主要依托的文化。在对外交流的场合,我们应加强汉语在国际上进行交流的信心。即使在国内的某些娱乐节目中,也应加强对汉语的推广。如在国内某档影响较大的真人秀亲子节目中,选取的嘉宾不时地说着英语结合着一些结结巴巴的汉语,而节目中又总是插入大量学习英语的广告,我们可以说这种节目在语言上至少缺乏对汉语的尊重。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并不具有讲汉语原本应该具有的自豪感,却常常会因为其他语言讲不好,如学不好英语而具有某种自卑感。由此,很多中国人并不在意自己在驾驭汉语上的蹩脚表现,并不注重自己汉语水平的提高,却格外注重某种外语能力的提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语言心态。
    从国家汉办的数据来看,全球除中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亿,这与十几年前相比,是一种“井喷式”的增长。增长相当大程度上得益于孔子学院进行的汉语国际传播,但是,汉语国际传播是否单靠孔子学院就可以完成?很难想象,中国人如果对自己的汉语都没有自信,如何能将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建立起来?国际化未必是英语化,汉语化也未必不能够国际化,我们对汉语的态度影响我们在国际上使用汉语的态度,我们在国际上使用汉语的态度又会影响到国外人士的汉语使用。毋庸置疑,就目前情况来看,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能力确比汉语要强,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海外也有大批汉语热心人士。在这些汉语热心人士面前,我们更应该表现出自己对汉语的信心。
    注重汉语国际传播平台的多样化。目前如此多的海外合作,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机会。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都需要有人来推动,只要有中国参与的国际场合就构成一个汉语国际传播的平台。但首要条件是,我们应该建立对自己语言的信心,在能使用汉语的地方不去选择其他的语言,努力使别人去理解汉语,鼓励合作方也用汉语与我们合作。而在涉及对外交流的大型节目中,我们也应该尊重汉语,使用汉语去交流,而不是诉诸其他的通用语。一个可以让我们反思对待汉语的例子是,法国学者德里达2001年的中国之行中,他屡次演讲使用的都是法语,而不是更为通用的英语。与之相应的是,法国政府将其语言政策提升到了国际的高度,以《法语使用法》的形式规定了必须使用法语的领域,并且竭尽全力地促进法语在国际交流中的使用。
    越是一流的中国学者,越应该去承担传播汉语的职责,越是一流的中国媒体越应该具有汉语国际传播的使命,越是一流的中国企业越应该具有传播中国文化的自觉意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注重孔子学院的汉语国际传播的同时,在其他方面做得却还不够。以中方投资的巴基斯坦的大沃风电项目为例,投资方也在基地的附近出资修建了很多公共设施,其中包括重新修缮学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这所学校所教授的语言中,有乌尔都语、信德语和英语,却没有汉语。当然,可能要设置汉语课程会存在多种困难,但这却是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人去学汉语,也应该给努力学习汉语的人提供更多的机会,为主动从事汉语国际传播的国外人士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和文化传播,并不仅仅是孔子学院或者语言机构的职责,而是更多的中国人,尤其是与国外人士有合作交流的人的一种自觉意识。我们需要更多的中国人充满自信地说汉语。这种说、写或者背诵,并不应仅仅是一种大赛,而应成为内心的一种自觉意识。我们应该以掌握汉语而自豪,而这种意识在对外交往的时候,能最充分地表现出来,也最需要表现出来。同理,一个学者的国际化,并不一定是英语化,尤其在关于中华传统文化领域的研究中,无法想象离开汉语能够将中华文化表述清楚。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丝绸之路文化的网络符号生产与认同机制研究”(16CXW02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