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深化语言扶贫 助力脱贫攻坚

http://www.newdu.com 2019-01-30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王海兰 参加讨论

    2018年以来,随着《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发布,“学前学好普通话”项目的启动,以及面向农村和民族地区的普通话教材《普通话1000句》的出版发行,一系列举措的推行标志着我国语言文字工作与国家扶贫攻坚战略实现全面对接,语言扶贫攻坚战正式打响。伴随实践的推进,什么是语言扶贫、语言扶贫与其他扶贫举措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更好地开展语言扶贫等问题也亟待得到回应。简单地说,语言扶贫是指将语言因素纳入扶贫脱贫中,利用或借助语言来开展扶贫,助力脱贫。
    从四个方面实施语言扶贫
    第一,提高贫困人口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与提升,助力就业创业。提高贫困人口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并以此促进教育、技术技能培训等人力资本的积累与提升,提升贫困人口的就业创业能力与素质,这是我国语言扶贫的核心和关键所在。贫困人口的语言能力包括土语能力、方言能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和外语能力等,包括听说读写各专项技能,同时包括掌握和运用现代语言技术的能力,如会使用手机和会操作电脑等。从扶贫脱贫的角度看,哪种语言能力的提升对群众脱贫有效,就提升哪种语言。在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经过60多年的推广与普及,已经形成了巨大的“语言红利”。普通话能力已经成为个体获得知识、技能和信息,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能力。普通话听说能力和规范汉字的读写能力是阻断贫困地区人口的代际贫困,实现永久脱贫的最重要的语言能力。帮助贫困人口掌握普通话是使贫困人口获得“普通话红利”,分享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发展红利的重要举措,是政府应提供的一项重要的“语言福利”。
    第二,提升贫困地区国家通用语的普及率,打破贫困地区与外界开展信息沟通、要素流通和产品交易的“语言屏障”。以推普促脱贫,不仅需要提高个体的普通话能力,还需提升地区总体的普通话普及率。卞成林等人的研究显示,普通话普及率提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先抑后扬”的,存在一个“最低有效规模”,当普及率大于60%时,提高普通话普及率将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的普通话普及率极不平衡,贫困地区的普及率还非常低,离“最低有效规模”还有较大差距,也就是说普通话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没有释放出来。提升普通话普及率,逐渐使普通话成为贫困地区的主要交流语言,有助于促进贫困地区与外界进行信息、资源和产品等的交换,克服因语言障碍导致的“市场分割”,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人口流动,以及制度和技术的移植与扩散,为贫困地区真正融入国家发展、借力国家发展提供好的“语言装备”。
    第三,利用和开发当地语言资源,使各种语言资源通过不同方式和路径进入生产系统,参与社会大生产,形成生产力,激发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的经济活力。语言资源天生是一种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同时具备成为经济资源的“潜质”,在一定的知识条件、技术条件和市场条件下可以参与到社会大生产中,转换为生产力。语言扶贫,就是要将各种语言资源,包括少数民族语言资源、方言资源通过产品化、技术化、人力资本化和国际化等多种途径,使其以生产要素形式参与到社会生产当中,促进语言资源向语言经济的转化。例如,发展少数民族语言与普通话的互译技术,促进生产要素、信息流通,节省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的交易成本等。总之,要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等多种路径激发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的经济活力。
    第四,提升贫困地区公职人员、外来企业负责人等的少数民族语言能力和方言能力,促进沟通,提高社会信任。语言是身份的重要表征,身份认同又是增强社会信任的重要要素。公职人员,特别是扶贫人员如果在工作中能掌握当地语言,运用贫困群众能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有助于促进沟通,增进与贫困群众的感情,更好地开展工作。外来企业负责人掌握当地语言有利于搭建良好的社会网络,增强社会认同,降低创业“壁垒”,促进企业发展。企业有了发展,才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语言扶贫说到底就是要发挥不同语言在不同场域中的作用,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信息功能、经济功能等多种功能,各种语言能各得其所,各展所长,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语言扶贫是个多面体,在精准扶贫中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精准实施,精准推进。
    正确认识语言扶贫的地位和作用
    语言扶贫是一项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扶贫措施。
    《“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提出了产业发展脱贫、转移就业脱贫、异地搬迁脱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保护扶贫和社会扶贫等七大重点扶贫举措。语言扶贫与这7项措施不是完全并列的关系,而是贯穿于所有扶贫措施之中,是这些措施得以顺利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例如,产业发展脱贫中的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科技扶贫等具体措施的落实及其效果实现,都需要以贫困人口具备一定的普通话和汉字书写能力为基础和前提。异地搬迁脱贫方案的实施,也需要贫困人口具备适应搬迁目的地语言生活的能力。健康扶贫中所涉及的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贫困人口在医疗救治中对病情的描述,医生与患者的沟通等,其中都有语言因素的作用。语言教育更是教育扶贫中的重要内容。语言扶贫还可以作为一项单独的扶贫措施,如对当地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但多数时候语言扶贫并非对脱贫单独起作用,而需要与其他扶贫措施相结合,这种伴随性使得其重要性往往容易被忽视。语言对扶贫脱贫作用的发挥具有周期性,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显现,因此,语言扶贫需稳步推进,持续推进。
    一个地区、一个家庭致贫的原因很多,脱贫的路径也很多。语言能力的缺乏和语言的弱势尽管不是导致贫困的直接原因,但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能力,遏制了对脱贫路径的选择。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语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反过来说,语言藩篱对贫困地区发展的束缚性越来越强。在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历史方位上,在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刻,语言在扶贫脱贫中的作用就更为重要。
    加强语言扶贫研究
    做好语言扶贫,首先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开展语言能力提升和语言服务供给。
    不同地区、不同个体致贫的原因不同,对语言的需求各异,语言在帮助脱贫中的作用也不一样。要针对不同贫困群众的语言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语言服务。首先,语言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周期等需因地、因人而异,做到精准培训。其次,要探索开发利用当地语言资源的路径和方式,研发语言产品,实现语言产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再次,要开展贫困地区语情调研,了解贫困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和话语特点,加大对扶贫人员的语言培训,使其掌握贫困群众的“话语体系”,帮助在当地创业的外来人员掌握当地语言。最后,要深化对语言扶贫的认识与研究。
    语言扶贫是一个新的学术术语,其被了解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要加强对语言与贫困、语言与劳动收入、语言与经济发展以及语言与教育等关系的研究,为语言扶贫实践提供学理基础和理论指导。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语言服务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