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科幻 > 评论 >

阿瑟·克拉克 《天堂的喷泉》:我们为什么要追求科学?

http://www.newdu.com 2018-12-06 科幻世界SFW(微信公众号 小酹 参加讨论

    《2001:太空漫游》是科幻史上当之无愧的经典,虽然电影舒缓的节奏让人昏昏欲睡,小说的行文也有些晦涩难懂,但不可否认的是,许许多多的人从这部电影中得到了启发和灵感,打开了看待世界的新方式,甚至在它的激励下,走上创作的道路。
    其中浩渺的太空和来自远古的关于生命的迷思,将科学的美感和诗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但在我眼中,《2001:太空漫游》并不是克拉克最好的作品。
    因为它太超卓、高远,不仅有技术的门槛,还有哲学的、诗意的、种种形而上的门槛。能领略的人会觉得酣畅、痛快,沉迷其中不可自拔;而初读者往往会感到迷惑、费解,甚而对科幻这一题材敬而远之。
    所以,我更喜欢像《天堂的喷泉》和《月海沉船》这样的作品。
    虽然作为知名硬科幻小说作家、赤道上空通信卫星轨道代言人,克拉克的小说都是有技术门槛的,比如《天堂的喷泉》讲太空电梯的建造,充满工程学的干货,就像是:
    然而太空梯是进入未知领域的一次大跃进,出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意外情况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大气层这一段的风力容易估计,但还必须把业载停止和启动引起的振动考虑在内——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结构上,甚至太阳和月球的潮汐效应也会引起振动。这些因素不仅各自起作用,而且也会综合起来起作用。按所谓“最糟的情况”来考虑,这些因素说不定还会与偶然发生的地震联合,使局面更加复杂。
    “这种载荷规范的全部模型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沃伦说,
    “振动逐渐增强,最终在大约五百公里高处出现断裂。必须大幅度增加振动阻尼。”
    “这正是我担心的。需要增加多少?”摩根问。
    “一千万吨。”
    凭着工程上的直观经验,摩根的估计也是这个数字。现在计算机证实了这个数字——他们必须在轨道上增加一千万吨“锚固”质量。
    而号称是“太空泰坦尼克号”的《月海沉船》,更是对在月球渴海上进行救援的各种技术作了种种详细的描写。
    但书中这些对技术细节的描写并不难懂,也不是抛开了故事的说教。
    技术为故事服务,科学是手段,是人类的工具,是为了完成主人公的目标而存在。而驱动主人公前进的动力,则是人类某些普世的渴望。
    《天堂的喷泉》的主人公是一位叫做摩根的桥梁工程师。他是地球建设公司的总工程师,曾主持建造连接欧洲和非洲的直布罗陀大桥(作者杜撰),这座大桥被称为“终极大桥”。
    然而,已有的声望并没有使他止步,他开始渴望建造更恢弘的东西,渴望连接更遥远的地点。这次,他将目光投向了太空。
    为此,他不惜隐瞒自己的病情,不惜得罪航空航天部门,不惜和在圣山之上生活了几千年的僧侣开战。
    他要面对的,不仅是技术的难关,还有各方势力的博弈。然而即使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下,他仍旧听从了自己内心的渴望——超越自我、探索未知和征服自然。
    美国科幻小说的黄金年代,其实也正是西方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时代,所以书中的价值观放到今天,有一种不合时宜的“中二”。
    人类在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旅途中,付出了太多惨重的代价:我们填海造陆、挖地成湖;我们拦水起坝、移土成山;我们占领耕地,发展城市……但我们也渐渐发现,被人为改变的河道更容易泛滥,被挖掘得千疮百孔的土地水土流失,环境一步步恶化,物种一样样消失。
    我们中有人开始反思,人类是不是错了,自然从来都不是我们的敌人,为什么想要去征服它、改变它,而不是与它和谐共处?
    极端一点的会想,会不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生活,才是人类存续最舒适的状态。
    但在看《天堂的喷泉》的时候,你不会想到这些,甚至连反思科技弊端的一点点念头都不会出现。你只会觉得,科技是工具,如果你的目的是探索、是进取,它就是好的是有用的。
    读阿瑟·克拉克,你会想到:交通工具拉进了世界的距离、信息技术揭开了异域文化的面纱。
    过去,人们困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劳动,而农业技术和机械发展解放了人的劳动力。个人的生命体验不断地被延展,被丰富,我们所能探索的世界越来越广阔。踏足不同的国家,接触不同生活,涉足不同领域的知识,观赏天南海北的风物……
    我们活一世,几乎可算成以前的人活了好几辈子。这简直就是最好的时代!
    唯一遗憾的是,如果我再出生得晚一点,如果我可以搭乘摩根的太空电梯,我可以见一眼书中的壮丽景色,该多好。
    在摩根乘坐蜘蛛车升空的时候,克拉克有这样一段描写:
    眼前的绚丽景色,仿佛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天上舞动着许多幅镶配红边的浅绿色焰火带。太阳风正以每小时近百万公里的速度,从太阳刮向地球和逸入茫茫宇宙之中,而这些焰火带就在那阵阵的太阳风中不停地飘扬。甚至在火星的上空,也闪现出了微弱的光晕;至于金星的热辣辣的天空中,那就大概更是充满着炽烈的火焰。在一片片闪光之上,天际线附近的整个空中,布满了一条条长长的光带,其形状很像那半开折扇的扇骨。
    这是作者的想象,我们没有人见过,只能期待后世子孙去见证,这正是科学和技术所带来的美与诗意。这正是黄金时代的昂扬赞歌,即使在它已经不那么“合时宜”的今天,依然在带给读者勇气与感动。
    《天堂的喷泉》还有一个值得玩味的主题,那就是科学与宗教。这也正是为什么这本书的新版封面将斯里兰卡摩崖石刻的“神女”,设计成了和敦煌飞天相似的造型。
    有些人觉得《天堂的喷泉》讲的是科学与宗教的对立,因为摩根想要在僧侣的地盘上修电梯,巨大的噪音让圣山变得不再适合清修。
    两者间的矛盾一再激化,僧侣用尽了各种办法阻挠工程的实施,直到最后,几千名僧众集体搬迁。看起来科学终究战胜了宗教。
    但笔者却觉得,克拉克想说的不止于此。
    僧众们是自愿离开的,离开的原因是一个流传了几千年的宗教传说。
    传说圣山中的金色蝴蝶是古代帝王手下的勇士的亡灵,拼命朝圣山飞去,如果它们飞到了山顶,代表着古代帝王复仇成功,僧众们就要弃山逃跑。
    居住在圣山的僧众中有一位气象学者,他为了挫败摩根的太空电梯,扰乱了季风。而正是这阵骚乱,将那些原本无法飞到山顶的金色蝴蝶送上了顶峰。
    这个小插曲有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诞,似乎又是冥冥之中的安排。比起说科学战胜了宗教,更像是宗教包容了科学。
    笔者是个无神论者,但却一直认为,人类需要宗教。
    不是说我们需要一个全知全能的神、需要有佛陀、有上帝、有神仙体系。因为人类不必总向虚妄的神力祈求救赎,也不必将美好的愿望全部寄予来生和天堂。
    但人类需要希望、笃信和诚恳的力量,也需要有一席之地来安放在追逐和探索过程中逐渐躁动的内心。科学和宗教或许表面上看上去水火不容,但我觉得内里却并不是那么矛盾的存在。
    科幻世界SFW总而言之,《天堂的喷泉》是一本丰富而有趣的书,愿你能翻开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