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法与结果:文化关键词研究的核心问题 带有强烈问题意识并站在历时与共时的坐标系展开的文化关键词研究究竟应该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呢?根据笔者的理解和分析,个人认为需要重点突破以下六个方面的核心问题。 一是现代诠释问题。作为文化关键词研究的现代诠释问题主要是传统文化资源尤其是中国文化元典资源的现代诠释问题。挖掘、整理、辨析、精选、诠释与创新传统文化资源,结合关键词的历时性与共时性问题,借鉴西方先进理论,通过社会学、文化学结合的融通方式打通古今,中西对话,并在丰富的中国实践中应用、提炼、形成新的理论与方法才是文化诠释之正途。 二是阐释泛化问题。所谓“阐释泛化”,是指研究者在研究中将批评实践中、甚至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全部归结为文化现象或文化产物,把所有的生活或社会现象都当成文化现象进行深度解读和过度阐释。强制阐释 “应该回到对话的立场,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尊重意图,给文本以恰如其分的认识和公正确当的阐释”。 三是数据挖掘问题。信息时代的大数据技术为文化关键词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现实可能和实际路径。在此就可以利用大数据挖掘方法进行文本研究。例如我们可以对文化元典关键词数据进行采集和编码,将大量、反复在不同经典中出现的文化关键词作为“元关键词”,从而挖掘关键词之间以及关键词背后的各种关系,进而对关键词的价值进行判断和评价。 四是路径依赖问题。虽然西方的理论对中国的学术繁荣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也导致我们一些学者新瓶装旧酒或旧瓶装新酒的路径依赖和原创驱动力不足等问题。只有打破路径依赖的经验表达,才有可能突破文化关键词研究理论与方法的瓶颈,进行适合解决中国问题的创新研究。 五是碎片研究问题。社会的碎片化、阅读的碎片化甚至研究的碎片化不断加剧。在此背景下的文化关键词研究仍然需要密切关注“文化何为”和“文化为何”的问题,更需要站在国家、人民的立场上深刻关注社会现实;更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力求避免碎片式研究;更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杜绝碎片化研究。 六是原创不足问题。上述五个方面的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原创不足的问题。文化关键词研究只有挺立时代大潮中,聆听民众的声音,坚持问题意识和价值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坚持理论的深刻性和批评的当下性,才能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文化关键词研究,才能体现人文关怀和责任担当,才能体现民族性、本土性、创新性和系统性。 简言之,对于文化研究学者而言,从事文化关键词研究必须站在关键词的历史和现实的坐标系里,带着强烈、深厚的问题意识,用多学科研究方法从实践层面利用恰当的理论切入口,将中国传统、西方经验、当下路径完美结合,对文化关键词的核心内涵、文化基因、价值代码、社会动因等作深度、务实的学术分析与思考。只有这样的文化关键词研究,才能体现时代感、学术感、民族感和本土感,才是真正的中国精神、中国特色和中国话语。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8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闫涵/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