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后感 >

《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读后感

http://www.newdu.com 2018-11-1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心之所向,必无旁骛——《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读后感: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几句话用来形容杨绛也是最恰当不过的,桑妮的《杨绛传》中便塑造了这样一个宠辱不惊,淡然优雅的女子,她始终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于此无关的赞赏或者是诋毁她都毫不在意。
    杨绛,虽生于乱世,却始终怀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在她105年漫长的人生里,历经曲折动荡,饱经岁月打磨,但她不改初心,始终保持明媚从容、淡定优雅,如深谷幽兰般,在岁月里温婉如初。
    杨绛先生写于《人生感言》中的一段话:“上苍不会让所有的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始终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睿智的先生早已洞悉世态,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她后来的人生中,无论岁月怎么艰难,人生怎么起伏,她都坚强坦然地走了过来,她从来不放弃生活,不荒废时光,守着心中的一方乐土、一室书香,守着对丈夫与女儿的爱,不卑不亢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心之所向,不流于俗。杨绛在苏州振华女校读中学时,时值战乱,社会动荡不堪,北伐战事不可开交,学生运动纷纷涌现,年少的杨绛对这些不感兴趣,某次学生会选择部分学生上街宣传,杨绛恰在其中,她十分不想参加这些活动,在父亲的鼓励下勇于对学校说出“我不去”,刚刚十六岁的杨绛,便拒绝政治沾身了,在她后来的一生里,始终对政治不敢兴趣,保持自己不同于流俗的气质,专心读书做学问。
    心之所爱,付出相悦。1935年钱钟书先生通过留学考试要到英国读书,此时的杨绛在清华研究学院的学业还未结束,虽然去清华读书一直是杨绛先生的梦想,但是想到书香门第出生的钱钟书对生活一窍不通,所以毅然决然地办了休学手续与钱钟书一起出国。出国后杨绛的求学之路并不顺遂,读后感m.simayi.net但是她并无怨尤,因为她深爱着钱钟书。钱钟书吃西餐吃到生腻,对烹饪一窍不通的杨绛开始下厨。而且杨绛包揽了家里所有的琐事,她对钱钟书的爱促使她只分享幸福于他,烦恼全都交给自己。因为爱钱钟书,杨绛将自己从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小姐变成了无所不能的女超人。为了让钱钟书安心写作《围城》,已在文坛成名的杨绛,心甘情愿做“灶下婢”,吃了无数苦反而觉得自豪,他认为这是“爱的相悦的付出”。
    心之所向,安之若素。杨绛对生活的态度始终都是温和的,在那个时代里,她目睹了人性的自私与险恶,却不曾忧患恐惧,经历人世沧桑,始终无忧无惧。他们懂得苦中作乐,懂得命运带给他们的苦难是为了将他们打磨的更加坚强。文革的时候,他们夫妇先后遭到监管,各方面受限,批斗会成了日常,杨绛后来的工作是打扫厕所,这个又脏又累的工作,杨绛却发现了意想不到的好处,她说这样可以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自由,明白自己的心中追求,外界的一切磨难打击,都不放在心上,无论外界怎样变化,杨绛夫妇都泰然处之,安之若素。在干校的日子里,杨绛遭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打击,干校劳作辛苦,居住环境差,经常会有老鼠光顾,再加上这一时期女婿含冤自杀,妹妹去世,亲人的坟墓被毁,接二连三的打击让杨绛觉得倍觉伤心,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她宽慰自己“既来之,则安之”不曾放弃过自己的创作,写出了后来脍炙人口的《干校六记》。面对钱钟书返城名额莫名其妙被取消,夫妻二人坦然接受,这份淡定从容的洒脱让人敬佩,我想正是他们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所以与此无关的事情,他们真的不会在意,不会去计较。正是这份波澜不惊让他们守得云开见月明,也迎来了祖国的春天。
    杨绛先生说,她最大的渴望就是人们把她忘记,她最期盼的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安安静静地创作生活,我想这就是先生一生的追求,有了这一追求,她无意于政治,无意于金钱、名利,她不在乎外在的环境,不在乎人们的评价,她只知道心无旁骛,安静地生活创作。
    掩卷长思,我们也应该学习先生的那份优雅从容,社会变幻,世事纷扰,我们要懂得自己的追求,守得住自己的初心,保持内心的自由与平静,不被外界干扰,不被外物役使,在自己的盛世中安然绽放自己的梦想。作者:兰春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