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本事诗》“诗史”说与中晚唐学术脉动

http://www.newdu.com 2018-11-14 文学遗产网络版 佚名 参加讨论

吴怀东
    摘要:《本事诗》是唐末出现的一部普通笔记小说集,是诗人轶事资料的汇编,因其中最早出现杜甫“诗史”说而引人注目。孟启所谓“诗史”,是指杜诗对个人日常生活的书写及叙事性、纪实性,此观念之产生实与中唐政治革新运动背景下《春秋》学的勃兴、史学大盛以及文、史互动等思想与学术活动存在密切关联。中唐元、白尽管没有使用“史”这一概念,但是,他们挖掘并肯定的杜诗之呈现安史之乱背景下社会政治现实,无疑也属于“史”的范畴。元、白的政治立场虽与孟启不同,指向现实叙事却是一致,显然元、白与孟启实基于共同之政治与文化背景。宋人《新唐书·杜甫传》以“时事”诠释《本事诗》“诗史”概念,嫁接了元稹、白居易的诗学思想,从此,“诗史”除了保留叙事性、纪实性这一基本内涵外,还具有伦理思想甚至政治之内涵,由叙个人之事转为叙时代之史,与特定的诗歌运动和诗歌类型“新题乐府”发生关联,并指向“三吏”“三别”这类诗歌,恢复了古老的思想与诗学传统,这也就奠定了此后乃至今天有关“诗史”的基本认识。
    关键词:杜甫  诗史  《春秋》  文史互动  时事
    “诗史”与“集大成”、“诗圣”几乎被视作杜甫所专享的誉称,也是杜诗被视作经典的主要条件或标志,其中“诗史”说出现最早,影响最大。关于“诗史”的基本内涵,今天的理解很明确,指杜甫诗歌的叙事性、纪实性,主要是其反映、记录唐朝的军国大事、特别是安史之乱对唐王朝的影响这一内容、性质和特点,其代表作就是“三吏”“三别”,冯至的解读具有代表性:“杜甫的诗一向称为诗史。我们现在也常沿用这个名称标志杜诗的特点,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时代面貌”[1],这也就是今人所称道不已的现实主义精神。近年来,学术界对“诗史”的内涵及其演变进行了深入、系统地讨论,但对“诗史”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晚唐孟启《本事诗》中的内涵、指向及产生背景却没有加以更多的关注和深究,同时,虽然目前学术界对《本事诗》的研究已广泛、深入,却也同样几乎没有关注其中这一重要诗学概念。本文试图进一步还原其“当代语境”,包括中晚唐时期的学术思想与诗歌创作背景,讨论“诗史”的初始含义及后续转变的关键环节,清理其中思想立场和诗学观念,从而呈现杜诗经典化过程的复杂面相。
    一
    在现存传世文献中,“诗史”最早出现于南朝沈约《宋书·谢灵运传》,但是,作为具有特定诗学含义的概念并被用来评价诗歌,则最早出现于晚唐孟启《本事诗·高逸第三》所叙李白故事中。原文如下: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贺又见其《乌栖曲》,叹赏苦吟曰:“此诗可以泣鬼神矣。”故杜子美赠诗及焉。曲曰:“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西山犹衔半边日。金壶丁丁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或言是《乌夜啼》,二篇未知孰是,故两录之。《乌夜啼》曰:“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向人问故夫,欲说辽西泪如雨。”白才逸气高,与陈拾遗齐名,先后合德。其论诗云:“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与?”故陈、李二集,律诗殊少。尝言:“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于声调俳优哉!”故戏杜曰:“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何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盖讥其拘束也。玄宗闻之,召入翰林。以其才藻绝人,器识兼茂,便以上位处之,故未命以官。尝因宫人行乐,谓高力士曰:“对此良辰美景,岂可独以声伎为娱?倘时得逸才词人吟咏之,可以夸耀于后。”遂命召白。时宁王邀白饮酒,已醉。既至,拜舞颓然。上知其薄声律,谓非所长,命为《宫中行乐》五言律诗十首。白顿首曰:“宁王赐臣酒,今已醉。倘陛下赐臣无畏,始可尽臣薄技。”上曰:“可。”即遣二内臣腋扶之,命研墨濡笔以授之,又令二人张朱丝栏于其前。白取笔抒思,略不停缀,十篇立就,更无加点。笔迹遒利,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