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论前卫艺术的哲学感——以“物”为核心(4)

http://www.newdu.com 2018-10-25 《文艺研究》 吴兴明 参加讨论

    四、“物性的凸显”何以产生哲学感?
    前卫艺术持续性的物性凸显提供了一个迥然相异于现实的世界:一个物与人、与感性相互开放的世界。所谓“哲学感”是在这一世界现身时的颖悟和领会。我们现在要问:那么,这一世界的开创,意义是什么?或者说,前卫艺术的物性凸显究竟有什么意义?
    第一,人与物关系的原始回复和变动。在现实中,存在只要被给予,我们立刻就将其领会为某物。这是人与物遭遇的原始状态。这就是康德所谓“物自体”向主体的现身、海德格尔的“存在”在存在者中被领会。我们总是向着表象的意识统一性和知觉的统摄性去把握“物”。这意味着认知性领会是我们的惯习。它是现实世界化的强大力量和要求。它驱使我们按功能、理性、习俗去理解每一物,把被给予的每一物本能地掌握成一个关于此物的观念。我们从不用感觉去承受物本身,橱窗里琳琅满目的物在感到炫目之际已转化为地位或象征的符号。就是说,理性和人际政治的理解已经延伸为我们参与世界化的本能,并抽空了物本身。所以,现实是一个按功利和理性组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人与物相互开放的世界。一切都充斥着理性的、可理解的平均值,那关涉人与物关联的最深处、关涉到人的创造力源泉的原生之域于是长期被现代理性化所关闭。按我的理解,这就是所谓现代性危机的至深根源。但现代艺术让物从与世界的重重关系中脱落出来,持之以恒地开辟着一个感性与物相互开放的世界。“艺术则让它们脱离了世界并由此摆脱了这种对一个主体的从属关系。”[34]艺术让物自性、物本身出场,让物与现实相脱离而向感性盛开。所以巴塔耶、利奥塔等后现代思想家几乎异口同声将这一领域称之为“异域”。列维纳斯仔细分析过这种原始遭遇所导致的在感性深处人与物关系的变动,他说:“艺术的运动在于走出知觉以重建感觉,在于从这种向客体的退回中分离出事物的质。意向没有能一直抵达客体,而是迷失在了感觉中,迷失在了产生美学效果的‘感性’(aisthesis)中……感觉不是构成感知的材料。它在艺术作品中作为一个新的要素凸显了出来。更关键的是,它返回了要素的无人称性。”这是在阻断“物自体”或“存在”成为“事物”之际,人与存在的直接照面。“感觉一旦被还原成了纯粹的质,就已经成了一个客体”,“那构成了客体的可感的质既不通向客体,又是自在的”[35]。这是感觉与物的双向开放。自尼采、海德格尔以来,巴塔耶、利奥塔、德里达、弗朗索瓦·于连等后现代思想家都在千方百计挖掘这一维度,只是他们是用理论的方式,而前卫艺术却是直接开启和呈现。在我看来,这就是前卫之为“前卫”的真正价值之所在:它提供了一个人的根性领域之不断伸展、呈现的活生生实存的伟大范例。由于异域并不向主体哲学敞开,决定了思想家们殚精竭思而无法揭示的命运。从尼采、海德格尔以来,异域的求解已成为现代思想史上饱受争议而又无法回避的难题。可是在前卫艺术,异域的开启是活生生的实存。在现代性高歌猛进和绝望反思的双重震荡中,这一存在为人类前赴后继、连绵不绝地开启了另一个抵抗、渗透的维度,一个可栖居体验、活生生开放的世界——我认为,这就是前卫艺术中“物性凸显”的根本意义。
    第二,原始创造力的回复。前述表明,异域的敞开并不是来自所谓自然之谜的科学探索,不是来自所谓“模仿”或者“表现”,而是来自庄子所说的“神遇”——简言之,是来自非意志性、非意识性的感性的遭遇。它从物我融合、界限消弭处原始地涌来,是物本身从身体深处的击中和涌现,就像洪荒进入这个世界。利奥塔在谈到纽曼的《崇高就是此刻》的时候,曾经谈到这一时刻。他问:“纽曼所谓的此刻是什么意思呢?”显然,它不是从奥古斯丁到胡塞尔所说的那种由所谓意识构成的介于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时刻。
    纽曼的此刻是一个意识的陌生者,而非由意识来构成。更确切地说,它是离开意识、涣散意识的那种东西,是意识无法意识到的,甚至是意识必须忘掉才能构成自己的东西。是我们无法意识到的某种到来之物。或者更确切和更简单地说,就是到来。[36]
    因此,崇高不是由证明或显示来说出的,“而是一种神奇”,它使人震慑,使人惊讶,使人感觉,“甚至缺陷以及丑陋在震慑效果中都有其作用”[37]。这是发自原始深处的物的击中与惊愕,是创造与重构的起始,是另一个开始的呼唤——当然,这是一切创造力真正的源泉,而不仅仅是崇高乃至艺术。由于现存世界的高度理性化,几乎一切领域都已经被理性所掌控,这种掌握背后的一个根本危机就是神秘的消失和原始创造力的萎缩。与各种理性的设计不同,异域的敞现是意识、理性无法控制的原始涌现。唯其如此,它才是人类原始创造力的回复。这就注定了,艺术是天才的事业。就像约翰·T.波莱特的名言:“后现代主义追求的不是新奇,而是以其种种努力设法使艺术回到其作为活动与知性复兴之源的最本源之根中去。”[38]
    第三,抵抗现代性危机的“解分化”源泉。前卫艺术的不断开启与其他艺术、与全社会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一道,参与了现代世界浩浩荡荡的“解分化”潮流。由于物性凸显、物态批判的前沿性,在社会文化的总体结构中,前卫艺术是不断向生活世界输入解分化力量的源泉。这是一种来自本源的呼唤。这种“源泉”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1.源源不断的实践性启示和激发。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激发和冲动。2.对打量人与物关系的思想视野理论建构的启示。这一启示在前述后现代思想家的著作中已有充分显露。我们很难想象,没有一个物性不断凸显、不断展开批判的来自本源呼唤的艺术领域,这些思想家从何处去吸取感受的营养和启示,他们关于异域或存在之域的论述何以建立和展开。
    今天,所谓现代性危机已经扩展为人与物基本关系的危机。所谓生态失衡、物的空洞化、异质化、环境污染、人与物的关系以及通过人与物而形塑和强制的人与人关系的扭曲、压迫和文化病态等,归根到底都扭结到这一关系或可以溯源到这一危机。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认为维贝克“走向物美学”[39]的建议对迄今为止人类现代性思想视野的补充具有重要意义。它涉及一个我们迄今为止仍然无知的现代人生存维度的开启。而前卫艺术的“物性凸显”则为如何建立物美学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照范例。
    作者简介:吴兴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艺术理论、文艺学与西方思想史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