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 文学路上究竟有多少个关口? 我们现在正处在哪一个关口? 我怎样才能闯过这个关口并顺利到达下一个关口? 远行和过关——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这个话题。 我们可以把每一次创作都看做是一次孤单的旅行。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任何一件文学作品在诞生之前,它都是属于写作者个人的事情,只有当它发表之后,才有可能属于社会。即使是这样,写作者个人的印迹仍然不会被抹掉。 先说孤单。孤单意味着,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所有的事情都得由你一个人独自完成,没有人会一直给你带路,更没有人会一直帮你或代替你去走路。从起点到终点(甚至根本就没有终点),都必须是你一个人规划线路、调整速度和步伐,独自承担失败的风险,独自面对自生自灭的后果。当然,如果你能够顺利达到目的,那么,也只有你一个人享受成功的喜悦,别人分享的仅仅只是你的成果,而不是你成功的喜悦。也就是说,成功的喜悦也是孤单的,私有化的。 再说旅行。旅行就是上路,就是在路上。不上路、不着道,就不能叫旅行,就像不入门就不能叫创作一样。旅行就意味着,你必须要做好出远门的准备,你必须要带上充足的衣物和盘缠,要给车船加满油,要弄清楚你要去的方向、路线、目的地,还有你必须经过的码头、驿站和关卡。如果连这些都不知道,那就说明你的旅行是盲目的。 同样的道理,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在开始学习创作之初,我们就必须弄清楚,文学是什么,文学在哪里,这条路究竟应该怎么走,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如果不知道这些,那就说明你的创作之路是盲目的。这就像你要去内蒙古,却好没有弄清楚内蒙古究竟在哪里,离你有多远,该怎么走你就匆匆上路了一样。结果是,你绕了一圈以后可能又绕回到了原地,甚至还有可能走到相反的方向,南辕北辙,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我们都见过这种情况:同样是一匹马,有的日行千里,被称做骏马,有的日行百里,被叫做驽马。同样是文学作者,有的只用一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别人十年才能走完的路,有的则是用十年的时间还没有走完别人一年走过的路。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很有趣。今天,我就专门和大家来谈谈这个问题。谈谈“远行”与“过关”的话题。 不搞清楚“远行”与“过关”的问题,你就有可能会一直在家门口打转,一直不可能走远,一直不可能过关。 那么,文学路上究竟有多少个关口呢?我们现在正处在哪一个关口呢?我怎样才能闯过这个关口并顺利到达下一个关口呢?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这个话题。 需要提示的是:一个文学作者在文学路上究竟能走多远、走多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方向感”,取决于他的“通关实力”与“过关速度”。其中,“方向感”有一部分是缘于天资,是天生的;“通关实力”则是后天的修为,是平时的积累与学习的结果;唯有“过关速度”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艺术选项和发展机遇,往往受到时势气候与社会需求、市场行情的左右,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也造就了许许多多少年得志和大器晚成、一夜走红和寂寞终老、一炮打响和万马齐喑的案例。 第一道关口:混沌关 混沌就是无知,就是糊里糊涂。所谓混沌关,也就是说,我们对文学的认识暂时还是处于没有认知的状态,一切全凭兴趣。 这个时候的一些具体表现:对文学怀有一种本能的兴趣,但对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世界文学版图、中国文学版图、乃至本省本市的文学版图以及作家、作品的分布情况几乎都是一无所知。你喜欢读文学作品,却分不清作品的优劣;你对什么都感到新奇,什么都被你读得津津有味。凡是变成了印刷品的文章,都可以成为你仰视的对象。 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做的是什么呢?——培养注意力。 注意力不是一种能力,但又是能力的一种来源。 注意力,通俗地讲,就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五大信息通道对客观世界的反射。文学爱好者的注意力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文本(文体、具体的作品)的注意力,另一种是对自我、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注意力,也就是人本的注意力。如果你的注意力是迟钝的、麻木的,既不关注文本也不关注人本,那就最好不要奢望做一个旅行者,因为你和文学这条路无缘。 停留在混沌关前的人,你的注意力最好是要集中某一个焦点上,喜欢散文就专注于散文,喜欢小说就专注于小说,喜欢诗歌就专注于诗歌。此时,你一定要选择你最喜欢而且能够读懂的作品来读,以此加固你的兴趣。不要听别人说什么你就去读什么。阅读就像插头和插座的关系,插头只有插进合适的插座,才能够通电,通了电你才会被照亮。插头如果插不进插座,你偏偏要强插的话,就有可能造成短路,酿成事故。此时,要一心一意,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要老是摇摆不定。除非有一天,你已经很轻松地渡过了混沌关,你才可以去尝试着“脚踏两只船”,才可以广种薄收,博采众长。 为什么注意力对于处在混沌关的人如此重要呢?因为,你的注意力可以最有效地激活你的想象力,带动你的神思飞越。你的注意力越集中、越鲜活,你看到的东西就会越是和别人看到的不一样。 大家不妨想一想月亮,月亮之上本来是没有吴刚和嫦娥的,本来是没有玉兔和桂树的,只是,当一个人看月亮看得太久、太认真了,也就看出了吴刚和嫦娥,也就看出了玉兔和桂树。也就是说,吴刚和嫦娥,玉兔和桂树,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注意力将想象力有效激活之后带出来的产物,是一种连锁反应。 只有站在花丛中,你才能辨识到哪一种花香出自哪一种花朵,你才能切实领略到形形色色的花朵所呈现的形形色色的美。不是说只有处在混沌期的人才需要培养自己的注意力,而是任何时候,一个作家都不能允许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上悄悄溜走。 注意力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是你对文学的兴趣与日俱增,你开始有了试一试的冲动。就像听歌听久了,你就想唱歌一样。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个“熟读”,指的就是专注,就是深入,就是把自己带进现场。接着,你就拥有了喜悦——因为你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你才深深地喜欢上了它,你喜欢它你就会拥有一颗喜悦心,你带着喜悦心去阅读去写作,就像是在一个奇幻美妙的世界里行走,这样你就不会感到累,不会感到无趣。 反之,你没有一颗喜悦心,阅读和写作就成了你的负累。 说得更确定一些吧,那就是:你把注意力放在哪里,你的兴趣就会跟向哪里;你把兴趣投向哪里,你的志向就会延伸到哪里;你的志向选定在哪里,哪里就会有你的坚持;你在哪里坚持,你的生命就会在哪里闪光。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第二道关口:懵懂关 懵懂就是似懂非懂,就是一知半解,就是还没有开窍。 懵懂关的表现是:既不是很知己,也不是很知彼,但又不是全然无知,而是或多或少地知道一些。宏观上,对文学的整体认识还很幼稚,很肤浅,没有清晰的条理;微观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没有掌握应有的方法、标准和尺度。懵懂期常常爱犯“有眼不识泰山”的错误。对于“泰山日出”的那个泰山,很多人都认识它,因为那是被科普过的泰山,是初级经验或浅层经验里的泰山,是大众化、概念化了的泰山。但是,一旦泰山有了云雾,很多人就不认识了,这是眼光的问题,不识泰山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有眼不识泰山,我们不怪自己的眼睛,却反过来怪泰山没有长成我们熟悉的样子,这种逻辑产生的根源,就是因为我们还处在懵懂关。 然而,很多文学爱好者的创作都是从懵懂关开始起步的。懵懂关非常的神奇,这里聚集了各种参差不齐的人群,他们站在相同的起点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有的聪慧灵活,有很好的思维,目光敏锐,心有灵犀,一点就通,他们就像速生型的植物,成长很快;有的则是属于慢热型的,行动迟缓,思维从众,读死书,认死理,目光老旧,观念刻板,悟性差,上道慢。 处在懵懂关口的人,有着决然不同的机会和遭遇。就像寻找宝藏的人一样,有的人一锄头挖下去,就挖到了金子;有的人挖了一个硕大的坑,不仅没有挖到任何宝藏,却把自己给埋了进去。文学创作上也有这样的情况,有的人仅凭着兴趣、天资、直觉、悟性和人生经历,在懵懂关就能出手不凡,写出了像模像样的作品,很快就“蒙混过关”,进入了高产期;有的人甚至在懵懂关就已经功成名就,比如高玉宝、黄声笑等,但这毕竟是极个别现象。高玉宝的成功有时代的原因、政治的原因,况且,他的背后还有一个专业的团队在帮他做技术处理。“蒙混过关”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不具有太大的参考价值。 一个文学爱好者在文学的旅途是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懵懂关口的表现。那么,处在懵懂关口的人究竟应该怎么办呢? 处在懵懂关的人当务之急就是要知己知彼——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缺陷在哪里,知道泰山有多高,泰山的云雾有多厚,只有知己知彼,你才会想办法去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缺陷,你才会想办法去探明泰山的高度、云雾的厚度,想办法去找到绕开云雾的途径,或是借助成功者的经验,借助别人的灯光过关。反过来说,你既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又不知道自己的缺陷在哪里;既不知道泰山的海拔有多高,又不知道泰山的云雾有多厚,那么,懵懂关就永远会云遮雾罩地挡在你面前,你一辈子都有可能停留在这里,裹足不前。 就像汽车在雾中行驶一定要开雾灯一样,处在懵懂关的人,一定要打开自己的心灯。我所说的打开心灯指的是什么呢? 一是要让自己拥有开阔的视野。既要横向地看——要阅读古今中外大量的经典作品和相关理论;又要纵向地看——要认真地研究某一件具体的经典作品,把它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把它的写作方法搞清楚,把它的艺术特点和艺术价值搞清楚。要认真思考作家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要认真思考这个作品要是放在你手上你会怎么写。 二是要找准自己的触媒作家。就像爱好美术的人找自己最喜欢的优秀画家的作品去临摹一样,就像爱好唱歌人找自己最喜欢的优秀歌手去模仿一样,找准自己的触媒作家,就等于找准了最适合自己的参照物。找准了最适合自己的参照系,你才能对着参照物去思考,去布局,去描绘,去抒发,去完成自己的第一次旅行。 拄着拐杖走路,照着葫芦画瓢。走着走着,总有一天你就会扔掉拐杖走出你自己的路;画着画着,总有一天你就会丢掉葫芦画出你自己的瓢。 三是要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吸收力。观察力是对生活、自然和自我的认识能力,吸收力则是对写作专业知识和技艺的接受、储存能力。 观察力和注意力有什么区别呢?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注意力是将目光聚焦在某一个点上,也就是,你盯着什么看;而观察力则是一种能力,是你的目光能从事物身上看见了什么、发现了什么。一起去看风景,有的人能看见风景的秘密和灵魂,有的人连风景的表层都看不见,而只能看见形状和色彩这些概念性的东西。 观察力至少要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对生活、自然和自我的观察力,另一方面就是文学本身的观察力。譬如,你爱好诗歌,就要观察别人是怎么在写诗歌,要观察主流刊物上的诗歌是一些什么样的体例,然后再认真想一想,大家为什么会这么去写,刊物上为什么都在发表这样的诗歌,它们和你以前所认识的诗歌究竟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等等,等等。这很重要。 为什么很多人的作品写出来后,我们都不能从中看到新鲜的东西?这就是因为他的观察力出了问题,或者说,他根本没有很好地去观察生活、观察自然和自我,更没有很好地去观察文学本身。如果你看的和别人是一样的,那么你想的也是和别人一样的,写出来后就必然和别人是一样的。这就像“大合唱”和“广场舞”一样,每个人的表象都是同质化的。同质化不仅是文学的天敌,也是一切艺术的天敌。 只有新的发现,才能产生新的认识;只有新的认识,才能传达新的信息,才能让你跳出同质化的陷阱。 我来给大家举个例子:许多人都去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但由于每个人的观察力都不一样,所以,看到的内容也会不一样。有的人一眼就能看到本质,有的人却只能看到与众相同的表象。那么,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在一个观察力很强的诗人的眼中是个什么样子的呢? 请看诗人朱剑的诗歌作品《南京大屠杀》: “墙上/密密麻麻写满/成千上万/死难者的名字/我看了一眼/只看了一眼/就决定离开/头也不回地离开//因为我看到了/一位朋友的名字/当然我知道/只是重名//几乎可以确定/只要再看第二眼/我就会看见/自己的名字” 对于这样一个具有政治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主题,对于这样一段带有民族血泪的集体记忆,诗人没有用“大合唱”和“广场舞”的形式进行表现,进行复制,而是以细节推进为主轴,以亲身感受为依托,生动地,由此及彼地,交互式地呈现出南京大屠杀对于一个中国人的深重影响。写重大历史事件不用全景式的鸟瞰,不用史料和事实的堆叠,而是以个体的视角来反映,不是以鸿篇巨制来抒写,而是简短的16行来呈现,这说明诗人的观察力在这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观察到了点子上,就能想到点子上;想到了点子上,就能说到点子上。 看到点子上,想到点子上,说到点子上,这才叫表达。 在你的观察力逐步走上正轨的同时,你的文学吸收力也会一起跟进,因为你已经知道你需要什么了,你开始懂得选择和取舍了。那么这个时候,你就去读(带着研究的态度去读)你最喜欢的作家的作品,凡是你不喜欢的都不要勉强自己去读,因为,你喜欢的东西,往往就是你需要的东西,你需要的东西,往往就是你能快速从中吸取营养的东西。前面已经说过,这里我再说一遍:阅读就像插头和插座一样,当插头遇上合适的插座,就可以很轻松地插进去,就可以通电,就可以照亮你。反之,你将插头强插进不合适的插座里,不仅通不了电,还会造成短路。 找一个或者一批你喜欢你作家,读一批你喜欢的作品,让你的“触媒作家”带着你入门,让你喜欢的作品来教你写作的原理,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你行进的步子就会变得快了许多。 拥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和快捷的吸收力,你就开始拥有了一颗懂得欣赏与赞美的心,有了赞美心,走在文学路上你会感到浑身通透。 第三道关口:觉醒关 和前两道关口比起来,觉醒关无疑是一道难关。你是否已经到了觉醒关,首先要看你在宏观上,对文学的整体认识是不是已经日趋成熟,日渐深入,是不是已经初步掌握了艺术规则和规律(也就是看得清门道)。其次要看你在微观上,对大部分文学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是不是已经开始呈现出“知己知彼”和“知人知面亦知心”的态势,你是不是已经掌握或初步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标准和尺度,并开始有了自己的艺术主张。 要过这一关,需要很多的东西垫底。既需要大量开明的理论引导和启蒙,也需要大量的文学“活体标本”的解剖。你想轻轻松松、安安稳稳地觉醒是不可能的。不断地强化知识结构,掌握创作方法,弄清创作原理,累积创作经验,不厌其烦地进行创作实验,你才有觉醒的可能。不解剖麻雀,你就无法看清麻雀的五脏六腑。 进入觉醒关后,最大的不同是,你从此不会再带着本位化的眼光,不会再带着个人局限和偏见来看文学作品。你的好恶、取舍和扬弃越来越趋于理性,越来越中立,越来越接近文学本身的要求。 进入觉醒关后,你的判断力将跨上一个崭新的台阶,你以前读不懂的东西现在可以读懂了。进入觉醒关后,还有一个更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你以前曾经喜欢过的东西,现在你忽然就不怎么喜欢了,因为,你已经能够发现一些以前发现不了的问题了,你不会再被一些表面的东西蒙骗。或者反过来,你以前不怎么喜欢的东西现在忽然又喜欢上了,因为,你已经能够认识到隐藏在作品深处的、你以前没有能力发现的价值。觉醒意味着开窍,觉醒意味着知己知彼,觉醒意味着自觉与觉他,觉醒意味着你已经真正地入门了! 进入觉醒关后,你的艺术消化力也会亦步亦趋。觉醒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判断力和消化力显著地提升。你知道了什么是好东西,你能准确地说出好东西究竟好在哪里,甚至,你能从众多的“好东西”里分辨出上乘、中乘和下乘的好东西来。在别人看热闹的时候,你一眼就能看出门道,你一眼就能看出作品的艺术成色。当然,最重要的是,你已经明白,如何将好的东西转化成自身需要的营养和动力。 进入觉醒关后,你的创作变得不再急躁,不再毛糙,你开始心平气和地写作,开始精益求精地写作。你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候,你即使才华横溢也不敢狂妄自大。你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并能给自己正确的评估。你开始重新给自己定位,如果以前定得过高,现在你会把自己调低;如果以前你低看了自己,现在你就会适当地高看自己一眼,给自己一点信心。总之,你已经变得很务实,很清醒,总是能站在专业的、科学的角度对文学做出判断。正是因为觉醒,才让你拥有了一颗兼容的心(即包容心),从此,你的艺术胸怀和视野将更加宽阔,不会再为某一个你读不懂的作品或者是意义不确定的作品而感到纠结,不会人云亦云地跟着斥责、声讨,不会愤愤不平地以自我的标准去对你读不懂或者是意义不确定的作品进行审判。你会很宽容地去看待一切探索和实验性的文本,肯定别人探索和实验的努力,而且,自己也开始有了探索与实验的打算。从此,你会越来越明白,只有觉醒了的人才会拥有与众不同的艺术主张,只有觉醒了的人才会用自己的作品去支撑、去印证、去呈现自己的艺术主张。至于能不能成功,能不能为大众所接受、所认可,那是另一回事儿。无论是用所谓的成功给觉醒张目,还是用所谓的失败为觉醒埋单,觉醒都将成为一个写作者最有价值的不动产。 进入觉醒关后,你开始拥有明确的艺术理想,你开始拥有明确的抱负、计划、重心与方向。因为你已经明白,通往文学的道路远远不止有一条两条,而是有千条万条。而且,每一条道路上都有不同的风景,所有不同的风景构成的生态,才是文学最好的生态。 你有没有抵达觉醒关,你公开发表的一系列作品会帮你做出证明,你平时谈论文学时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态度会帮你做出证明,你的判断力和消化力会帮你做出证明,还有,各种各样的文学报刊、文学杂志和权威选本也会帮你做出证明。 第四道关口:苦闷关 苦闷缘于觉醒。你只有觉醒了,才能知道你现在的文学作品离你理想中的文学作品有多远;你只有认识到了那些主流的、经典的作品有多好,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作品有多差。而在进入觉醒关之前,这种感觉常常是反过来的。进入觉醒关之前,你一直都觉得自己的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好,你喜欢他们,从来不觉得他们不好,即使他们有一身的毛病,你也会对他们疼爱有加,呵护有加,深怕别人打骂他们,深怕别人说他们的坏话。 而事实是,你越是不能认清自己,就越是不会否定自己;你越是不能否定自己,就越是不敢推倒自己;你越是不敢推倒自己,就越是不能重建自己。你的文学旅程始终沿着这样的轨道在恶性循环,你始终走不出自家的门户,始终走不上更高的台面。 到达觉醒关之后,你终于看清了自己身上的问题,于是,你就想着如何调整,如何改进,但由于这么多年的惯性和惰性,你一时又调整不过来,改进不过来,所以,苦闷关就挡在了你的面前。 不是说到了苦闷关才有苦闷,一个写作者经常都会有苦闷,但那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上的反应,是一种生理上的焦虑。苦闷关则是我们在文学道路上“不是因为太糊涂而是因为太明白”而产生的一种焦虑。是自我反思、自我否定、自我推倒、自我重建之前的焦虑和犹豫不决。 有的人一下子就跨过了苦闷关,有的人则需要很长的时间。 快速跨过苦闷关的人,往往是那些很快就认准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很果断地否定了自己,又很快就推倒并重建自己的人。对自己下手要狠,是快速通过苦闷关的必要选择。不愿意否定自己,不敢于推倒自己的人,将永远停留在苦闷期,永远也不可能诞生出一个崭新的、优秀的、光芒四射的自己来。 处在苦闷关的人,需要着重培养自己的感受力。苦闷最大的好处就是使人敏感。人敏感的时候也是感受力最强的时候。这个时候,你一定要把你读到的好东西牢牢地铭记在脑子里,萃取它们的能量。你要学会举一反三,把你学到的“套路”运用到你每一次的写作尝试中。只要你写出的东西别人说不好,只要别人能说出它不好在哪里,只要别人的意见是冲着作品来的,你就要敢于接受质疑,毫不犹豫地撕掉它,重新写,重新改,直到被大部分人尤其是专业人士认可为止。 处在苦闷关的人,需要着重训练自己的想象力。想象是飞跃的翅膀,你要让你的作品蜕掉青涩,远离枯燥的描述和干瘪的语境,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起来。要知道,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一个是经验世界,另一个就是想象空间。经验世界就是现实世界,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俗世,是大同的世界;想象空间则是我们的精神世界,是我们内心里的世界,是奇幻的、独一无二的世界。一个没有想象力的作家是一个不合格的作家,没有想象力的作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收集整理人。做收集整理人是很容易的,收集整理人所做的事情就是对材料、码字,做这种事情一点儿都不难。 说起想象力,大家可能都不会感到陌生。不就是想象吗?谁不会来两下子?想象力看上去就这么简单,但是,我想问:你知道想象大致有多少种吗?你知道想象怎样才能变成力吗?想象没有变成力,就不是想象力;想象没有变成力,你的作品就只能趴在地上无法起飞。如果你不知道想象大致有多少种,那你的想象就叫胡思乱想,胡思乱想不是想象力。只有弄清楚了想象的种类,你才能充分调动和运用想象,让你的想象顺着文学的轨道展开,有条理,有格局,有意味,让你的作品产生魅力和魔力。 说起想象,一般人只知道类比想象,也就是此物像彼物的想象,也就是把相近或相似的事物放到一起展开联想的那种想象。一般人却不知道除了类比想象之外,还有情感想象、感觉想象、幻觉想象乃至全息想象。只要是个人,都会有想象力。但在艺术创作中,只有把想象力运用得恰到好处,你的想象力才能变成一种非凡的能力。尤其是在文学创作中,说想象力是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一种点石成金的能力,一点也不为过。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不能展开来谈想象力这个话题。以后若有机会,我会专门地讲一讲这个话题。 我想强调的是,只有当你的想象空间与经验世界实现了完美的对接,才意味着你的创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到了苦闷关,你的同理心就会被大面积激活。苦闷使人多愁,多思,多梦,多忧,苦闷使人悲悯,有了悲悯就有了同理心,有了同理心,你就可以和你笔下的人物同喜、同悲、同呼吸、共命运。 一个人走在文学之路上,不可能一直都是顺顺利利的,就像季节不可能一直都是春天一样。苦闷关是黎明之前的黑夜,是立春之前的风雪,是拨云见日之前的乱云飞渡。 到了苦闷关,请接受我的祝贺:成功已经离你不远了!我恭喜你! 第五道关口:突破关 突破自己,突破常规,突破传统,突破以往……归根结底首先要从突破自己开始。而突破自己,首先就要找自己身上的突破口。一般来讲,你的缺陷和不足在哪里,你的突破口就在哪里。你要尽力避开自己从前的缺陷和不足,避开自己从前的局限性,把你欠缺的东西一点一点地补起来,用你的文字证明你的觉醒,用全新的姿态来瓦解苦闷对你的阻拦。 没有漫长的寒冬的煎熬与苦苦等待,就没有春天的生机勃发。同样地,一个在苦闷关前做了长时间的调整和准备的人,他的身上一定蕴积了不少的能量。这种能量一旦找到了突破口,就能形成爆发力,爆发力也会随之转变为与众不同的表现力。爆发力越强则表现力越强,表现力越强则爆发力更强,因此就形成了持续性的良性循环。 到了突破关,你就会带着祝福与感激之心来阅读和写作。 为什么要带着祝福与感激之心来阅读和写作呢?首先,我来讲一讲阅读。创作到了突破阶段,就要有选择地多读那些具有开创性、突破性和颠覆性的作家作品。他们都是帮咱们探路的先驱。 到了突破关,如果你是写诗的,就要多读那些在艺术上具有颠覆性和突破性的诗人及其经典的诗歌作品。当然,前提是你必须熟悉世界诗歌的格局,熟悉中国诗歌与世界诗歌的版图,熟悉优秀诗人与优秀诗歌的分布情况,熟悉诗歌发展变化的轨迹与趋势,否则,就说明你对诗歌的认知还远远没有到达觉醒期,谈突破还为时尚早。反过来说,如果你此时确实已经到达了苦闷期,正在为突破做着热身运动的话,那么,那些在艺术上具有颠覆性和突破性的诗人及其经典的诗歌作品,才会对你起作用。 写小说、写散文的也是一样。到了突破关,要多读那些在艺术上具有颠覆性和突破性的小说、散文作家及其经典小说、散文作品。当然,前提也是,你必须熟悉世界小说、散文的格局,熟悉中国小说、散文与世界小说、散文的版图,熟悉优秀小说家、散文家与优秀小说、散文作品的分布情况,熟悉小说、散文发展变化的轨迹与趋势,否则,就说明你对小说、散文的认知还远远没有到达觉醒期,谈突破还为时尚早。反过来说,如果你此时已经到达了苦闷期,正在为突破做着热身运动的话,那么,那些在艺术上具有颠覆性和突破性的小说家、散文家及其经典的小说、散文作品,才会对你起作用。 到了突破关,在阅读上,你一定要具有现代眼光和国际视野。那些在艺术上具有颠覆性和突破性的经典作品,是一大批文学先驱孜孜以求探索实验的成果,你有幸遇见了它们,你几乎是一个不劳而获者,所以你必须心存感激,你必须祝福自己能有幸遇见它们,有幸得到它们的启示与点化。是它们让你见识到,文学还有很多种可能性。 对于写作而言,突破意味着初步的成功。一个初尝到了成功滋味的人,对文学自然是会充满感激的,就像从来没有尝到过成功滋味的人,久而久之就会流露出对文学的失望与怨恨一样,这两种反应都是正常的反应。从哭着羡慕嫉妒,到笑着祈祷祝福这是一种质的飞跃。一个作者过了突破关和没有过突破关的最大差异就在这里。 带着祝福与感激之心写作,你的内心里就充满了温暖,就会越来越澄澈、明亮、安静、从容,不卑不亢,不急不躁,不温不火。带着祝福与感激之心写作,你的内心里就不会有太多的纠结、太多的阴影和块垒。 一个文学爱好者如果仅仅只是热爱文学,而不愿意花很大的气力对文学理论和文本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就会让自己长期徘徊在盲目和似懂非懂的层面上,如果不对自己的艺术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测,如果对自己没有准确的判断和认知,如果不对自己进行一次彻底的否定和颠覆,那么,你的心态就会因为你长期无法突破自己,长期无法初尝成功的滋味而不知不觉地变得扭曲,艺术感觉就会变得越来越迟钝,艺术眼光和胸怀也会随之变得越来越局促、狭隘和偏执。 过了突破关,你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了。从这时起,你在文学道路上的角色定位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第六道关口:成熟关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个作家能够保持稳健的创作势头,能够拥有鲜明而又独特的个人气息和艺术标签,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定的艺术风格,就说明你已经到达了成熟关。这时,你笔稳、手稳、心稳,写出来的任何东西都不会漏出太多的破绽。这时,你写什么像什么,很少有失手的时候。 到了成熟关,一个作家必须具有卓尔不群的艺术才华和思想力,文字精准,技艺娴熟,炉火纯青,挥洒自如。如果还想走的更远一些,就要具有随时都能审视自我的自省力,随时都可以对自己的创作姿态进行微调,随时都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找到进一步突破与上升的空间,给自己开启另一片新天新地。 到了成熟关,一个作家就不会太注重抒情或叙事,就不会太在意宠辱与褒贬,他会不断地向内看,朝自己的灵魂深处看,朝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灵魂深处看。 到了成熟关,一个作家会很安静,很低调,不再摇曳张扬,他已经变成了一堆文火。他开始拥有了一颗懂得反思与忏悔之心——艺术上的反思和心灵上的忏悔,会使一个作家获得更清洁的精神,更健全的人格,更博大的情怀和更深邃的思想。 当然,这些表现也是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来做前提的。这个我就不展开来说了。我只能说,当下,成熟的中国作家中,只有是少数作家升到了这种境界,很多成熟的中国作家都没有反思与忏悔之心,很多作家的成熟都是以世故老练,圆滑乖巧,自我膨胀和人格分裂的形式收场的。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文坛黑幕与丑闻也越来越多。 所以,对于成熟关,我这里只是粗略地谈一谈就罢了。 第七到关口:创建关 一个作家在理论与实践上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张扬,用成批的成熟作品树立起了自己独到的艺术主张,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成熟文体, 那么,这个作家就到了创建关或者叫创树期。事实是,这一关,也是许多作家们穷其一生的心智也不见得可以到达乃至通过的关口。 创建关体现的是一个作家持久的创造力,体现的是一个作家对自己的文体出神入化、随心所欲的掌控力。创建关体现的是一个作家在创作理论与创作实践上的双重贡献。 对于创建关,由于它离咱们太遥远了,对咱们来说意义也不大。所以,这里我也就不多讲了。 最后,还是让我们一起回到旅行这个话题上。我们每创作一件作品,就等于是在做一次孤单的旅行。所有的路都得靠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千万不要指望别人能帮你走。所以,大家也不要指望一次文学讲座,就能帮大家解决所有的问题。讲座和培训,只能让一部分人少走弯路,最多只能起到指示牌的作用。而怎么走才是具体的,想去哪里、想走多远才是具体的,而且是因人而异的。今天你走到了哪一关,是由昨天你做了哪些必要的准备所决定的;明天你能走到哪一关,是由今天你做了哪些必要的准备所决定的。你走的快不快,也是由你自己的体能、耐力和步伐所决定的。也就是说,一切都是由你自己而不是由我决定的。也就是说,你必须一个人独自支撑下去。既然诗和远方是你的初心,那么,你就只有不怕孤单,耐得住寂寞,不在乎得失,不在乎荣辱;你只有带着喜悦心而不是功利心,笑着往前走,一边娱乐自己,一边美化人生,一边看风景,一边关心这个世界,只有这样,你才能度过每一个关口,到达你想去的任何一个地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