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①Weinstone,Ann, Avatar Bodies: A Tantra for Posthumanism, Minneapoli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4, p.8. ②④王一川:《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页。 ③张邦卫:《媒介诗学:传媒视野下的文学与文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⑤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72页。 ⑥陈平原:《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第562页。 ⑦南帆:《双重视域——当代电子文化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3页。 ⑧【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9页。 ⑨【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95页。 ⑩Descartes Rene, Selected Philosophical Writing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p.44. [11]【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06页。 [12][13]N.Katherine Hayles, How We Become Postmodern: Virtual Bodies in Cybernetics,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c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p.286 ,p.283. [14]Martin Heidegger,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and London:Garland Publishing,Inc.,1977, p.298. [15]【美】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16]小冰:《阳光失了玻璃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版,第53页。 [17]谢雪梅:《文学的新危机——机器人文学的挑战与后人类时代文学新纪元》,《学术论坛》2018年第2期。 [18]张伟:《结构主义思维与文学批评的现代危机——兼及“图像霸权”的有限合理性》,《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第9期。 [19]吴子林:《“毕达哥拉斯文体”——维特根斯坦与钱钟书的对话》,《清华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20]赵柔柔:《斯芬克斯的觉醒:何谓“后人类主义”》,《读书》2015年第10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