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少儿 > 评论 >

《为爱朗读》:为孩子读段书才是要紧事

http://www.newdu.com 2018-09-30 中华读书报 汉嘉 参加讨论

    亲子共读,字面意思一目了然,所包涵的意蕴却一言难尽。怎样的阅读才是亲子共读?为什么要亲子共读?在亲子共读中成长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大人能从亲子共读中收获什么?
    这样的问题可以一直提下去,答案反而愈发模糊,也许这本《为爱朗读:爸爸与我3218天的读书约定》([美]爱丽丝·奥兹玛著,郭娜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能让答案清晰起来。
    看到这本书的副标题“爸爸与我3218天的读书约定”,很难不在心里算算这段时间到底有多长。事实上,九岁那年正上小学三年级的本书作者爱丽丝·奥兹玛和爸爸在开往波士顿的火车上开启这个被他们称为“连胜”计划的时候,父女二人都没想到这个计划会从无中断地延续这么久。将近九年,每天晚上爸爸都会为女儿朗读书中的内容。就算他是爱书爱朗读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女儿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真正做到不间断、不勉强甚至始终乐此不疲也仍然很难。女儿最初主动提出这个设想所预计的期限是1000天,这已经令爸爸感到不可思议。直到女儿即将离家求学,这个计划不得不画上句号。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却少有人乐意用自己的付出成为榜样,哪怕是面对自己的孩子。《为爱朗读》中那个了不起的爸爸在该书序言中这样写道,“如果小时候有人为你读过书的话,今后你也极有可能为自己的孩子读书。树立一个可以代代相传的家族传统吧”。如他所言,书中的女儿如今已长大成人,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童教育工作者,爸爸种在她心中的文化和亲情的种子也将被她传递给更多孩子。
    当她回忆起二十年前和爸爸共同完成的这个近乎“奇迹”的阅读计划,将当时的往事、感慨诉诸笔端是水到渠成的。她在书中写到了“连胜”计划的来龙去脉,也有选择地按照自己从九岁到十八岁期间比较典型而难忘的父女共读瞬间展开,每个章节开篇摘引所读图书的精彩片段,列出当时所选的书目。她写作此书的本意并非流水账般拉个书单来映衬这个纪录有多么了不起,如她在“作者的话”里所说,“这是一本关于人的书”“它包括了‘朗读’这个行为本身,还有消磨在其中的时光”。是的,她更愿意记录下听爸爸朗读时的氛围、心情,甚至也写到了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种种快乐和困扰,以及与爸爸在共读之外相处的日常。这些生动的细节真切还原了那些朗读之夜,有纪实的动人力量,也有萦绕文字间的文学意味。这些故事可以提供读者阅读的愉悦,然后呢,是发自不同身份和角度的思考——我小的时候爸爸是否这样给我朗读童话?我在陪伴孩子阅读这件事上做得怎么样?
    亲子共读实在是考验大人和孩子耐心、不能急迫又有着潜移默化亲情陪伴和精神滋养、温暖体验的事情。翻看这本书末尾附上的“连胜”计划部分书目,会为女儿在爸爸诵读的《小熊维尼》《木偶奇遇记》再到《纳尼亚传奇》《哈利·波特》系列直到《福尔摩斯探案集》《麦克白》的这些书目中慢慢长大,最终满载爱与回忆走向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人生而触动。流畅的叙事、适时涌动的感情、充实的书籍信息量,这本书和“速成”“励志”无关,与这个凡事讲求效率和功用的时代“格格不入”,但堪称这个女儿对爸爸多年用心朗诵的极好回馈,也让读到这本书的为人父母者稍有自省,进而有所改变。
    写到这里,我想从一个大人,一个父亲的角度来理解这长达3218天的“连胜”计划。对于书中的爸爸而言,这个过程当然辛苦。每个晚上对着女儿朗读,背后的准备和其间的付出恐怕不是一本书能承载的。但是,当女儿沐浴在父爱的温暖中、被书香和经典文字之美包围而茁壮成长,爸爸又何尝不是获益良多。再没有什么比一天一天陪伴、旁观、参与一个和自己血脉相连的生命的身心成长更有成就感的事了。每夜选书、朗读的过程,对自己也是某种沉淀和充实。那些因为种种原因错过孩子成长,没能体验亲子共读之乐的父母们,不能不说是有着无法弥补的遗憾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