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翻译因素令卡夫卡误读中文诗歌

http://www.newdu.com 2018-09-19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任龙 参加讨论

    2018年是著名作家弗兰茨·卡夫卡诞辰135周年。作为一个出生在布拉格的说德语的犹太人,尽管卡夫卡非常向往中国,但是他一生并未亲自到过中国,也不懂汉语。他是通过文本来认识中国的,主要借助的是有关中国的德文版文献。在这里作者将尝试简单地分析一下,在中国诗歌方面,哪些文本与卡夫卡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及卡夫卡所读到的德文译本与中文原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译文用词引发的错误代入感
    卡夫卡在1912年底致女友菲莉斯的信中,为她抄写了一首袁枚的《寒夜》,这首诗收录于德国汉学家汉斯·海尔曼(Hans Heilmann)编译的诗集《公元前12世纪至今的中国抒情诗》中。袁枚的《寒夜》一诗如下:
    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
    海尔曼的德文译作直译回中文如下:
    寒冷的夜晚,我对着/书忘记了睡觉的/时间。金色的刺绣被子中的香气/已经消散,壁炉已经/不再燃烧。我的美丽的女朋友,她到现在为止一直疲倦地/克制着自己的恼怒,夺走了/我的灯。问我:你知道,现在几点了吗?
    海尔曼将此诗的题目译为“深夜”,“寒夜”之“寒”是在第一句中加以体现的。卡夫卡在信中特意告诉菲莉斯,“为了让你更好地理解诗,有必要说明一下富裕的中国人就寝前都用香料熏房子”。其实这一说明并非卡夫卡自己所作,而是直接抄录了海尔曼对“金色的刺绣被子中的香气”所下的注释。看来无论是海尔曼还是卡夫卡,对于“锦衾香尽”的理解都是比较到位的。然而,紧接着,海尔曼将“炉无烟”的“炉”译为“壁炉”,这就有待进一步探讨了。此处的“壁炉”用的是德语中的“Kamin”一词,指的是取暖用的炉子。“炉”在古汉语中虽的确有“火炉”之义,但也经常代指“香炉”。而在古代诗文的用例中,“炉”与“烟”连用时,“炉”一般均指香炉,海尔曼的德文译法有套用西方经验之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