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支持,而且要塑造良好中国形象,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彰显文化自信。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文艺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要借助于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艺作品,以独特的故事、情节、人物、情感、风格等元素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用中国文艺的魅力感染世界其他国家人民,使其更好地了解中国。 第三,打造新时代文艺精品,体现时代的艺术高度。要打造文艺精品,好的故事只是成功的一半,创作者还要把故事讲得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并以具有丰富个性、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特征的典型人物影响读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既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回顾中外文艺史,艺术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充分体现了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典型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核心范畴,那些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无不拥有匠心独运、脍炙人口的典型形象,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理念,遵循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的时代要求,浓墨重彩地塑造英雄、礼赞英雄,创造具有时代感染力的典型形象,从而震撼读者心灵,引起共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典型人物的塑造不能“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必须将其置于典型环境中,必须“莎士比亚化”。这也进一步启发我们,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不能概念化、抽象化,必须艺术化、具体化。要将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素材,转化为生动丰富的情节和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给人以思想启迪和审美享受。 在艺术表现中,创作者要继承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手法。例如,中国古代文艺经典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不论是夹叙法、弄引法、獭尾法,还是正犯法、略犯法、极省法,抑或草蛇灰线法、背面敷粉法、横云断山法等,在当下创作中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可操作性,需要文艺工作者结合当下文艺创作现实,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广大文艺工作者还要认真借鉴世界各国的文艺经典,在艺术结构、叙述手法、情节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汲取精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 (作者单位: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福建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