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无从得知生命之火何时会熄灭,那么你至少可以继续阅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句话原本平淡无奇。但是,倘若知晓它在何时由何人口中道出后,我们的看法也许会立即为之一变,内心深处也将涌起复杂的感触,以至于久久不能平静。 说话的人处在一个特殊时刻——生命即将终结,这句话混杂着悲凉与豁达:他的生命将进入彻底的黑暗,因此他最终不得不与自己热爱的阅读生活彻底告别;但在黑暗来临之前,他将一直阅读,他将用阅读的力量与乐趣打发最后时光,直到生命被死神吞噬。 作家克莱夫·詹姆斯2010年被诊断出白血病,他自感时日无多,马上就要撒手人寰。在生命接近油尽灯枯之时,每一刻都珍贵无比,都是与死神争分夺秒的赛跑。对于如此宝贵的时间,我们用来做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克莱夫·詹姆斯选择了阅读与写作。他要利用这最后的日子读书,并写下一些读后的思考与感想。“Latest Readings”一书就是他这些阅读文章结集、最后的生命成果。此书中文版取名《阅读者》,这一普通的书名或许是要刻意冲淡其原有的悲戚色彩 (因为很幸运,克莱夫·詹姆斯的死亡迟迟未来,这些文章也就并非真正的“最后的阅读”)。 这本书引人注目的原因是大家会非常好奇:一个自知不久于人世的人——尤其是克莱夫·詹姆斯这样的知名之士,会选择哪些书来陪伴自己行过生命的最后一程?哪些书会进入他的“死亡阅读清单”?这是观照一个知识分子最后时刻的绝佳机会,尽管这种观照仍然具备某种猎奇的眼光。但这种“猎奇”是最无害的,所以克莱夫·詹姆斯才乐意分享。 每个热爱阅读的人都会时时感慨,还有太多好书尚未读过。而不久于人世的阅读者,更会感喟不已,会后悔自己没有趁早读某些杰作。克莱夫·詹姆斯写道:“这些汗牛充栋的作品堆积而成的,不是一片墓园,而是一个田园牧歌式的阁楼。”那些伟大的作者早已逝去,但是只要他们留下的杰作仍被阅读,他们的生命就仍以某种方式在延续。 海明威与康拉德是在《阅读者》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名字。海明威的语言简洁有力,克莱夫·詹姆斯为之迷醉,甚至嫉妒。但到了生命的末期,他的妒意渐消,转而看到海明威文学与人生的不足。海明威撒谎成性,总是将小说与现实混同,在小说中投射了自己过多的向往,将未曾拥有的经历编织进小说的叙述中,又将小说中叙述的传奇搬回现实中。海明威总是试图融 “男子气概”与“敏感脆弱”于一身,这两种性格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分裂了他的小说及人生。在这看似过分严厉的苛责下,是克莱夫·詹姆斯对自己曾经的文学偶像的惋惜:“如果他不是一个如此伟大的作家,我不会如此强烈地反对他的轻率。” 克莱夫·詹姆斯也深深地迷恋康拉德。他认为《诺斯托罗莫》是“读过的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而《胜利》一书使“近年来的阅读达到了一个高峰”。康拉德吸引克莱夫·詹姆斯的除了其华丽的语言与精彩的故事,更多的是他小说透露出来敏感得惊人的政治洞见。此外,在克莱夫·詹姆斯看来,康拉德的作品持续地透露出真理之光:“和平不是说教的道理,它只是一个理想的境界,如果没有以暴制暴的能力,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历史的力量不仅会摧毁无知的人,假如不奋起反击,智慧的人也同样会遭到毁灭。” 在《阅读者》里,除了吉卜林、泽巴尔特、菲利普·拉金、奈保尔、安东尼·鲍威尔等经典作家,我们仍会惊讶地发现这份“死亡阅读清单”似乎意外地闯入了许多名字。它们并非迫切的读物,不过是畅销书,原本不该占有这个将死之人的宝贵时间。然而,克莱夫·詹姆斯就是陶醉于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流行小说、好莱坞女导演们与美国政坛的轶事中而无法自拔。这暴露了他作为一个媒体文人的本性难移:热爱大师的经典之作,也痴迷于流行读物。 去指责一个垂死挣扎之人的阅读趣味很可能并不恰当,因为即便那些书很肤浅,却能给一个人最后的生命带来安慰和愉悦。因此,让我们忘记他阅读嗜好的这一面,而只记取他阅读札记中最动人的部分。 克莱夫·詹姆斯的妻子和女儿提醒他不要“把整个家变成书店的库房”。看到这里,爱书的朋友一定会会心一笑,因为这样熟悉的责备不也一再发生在我们头上吗?他自我辩护道:“对书的疯狂是爱的表现,因为爱,就不会理智。” (《阅读者》[英]克莱夫·詹姆斯/著,乔晓燕/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