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乡土中国叙事的理想呈现(4)

http://www.newdu.com 2018-09-10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姚晓雷 参加讨论

    大时代需要大理想境界的文学。在当前全面呼唤文艺创新的语境下,乡土文学作家要让人格精神重新焕发出追求阳光的激情,站在人文精神制高点,积极阐发并呈现能体现新时代精神的文学理想。

 
    新时期以来的乡土中国叙事转眼之间已走过了近40年的路程,作为新时期以来中国乡土变革历史的同行者和见证者,它一直追求一种积极参与生活的品格,并取得了斐然成绩。乡土中国叙事对生活的参与,不仅是通过对现实的书写而实现,也是通过对理想的呈现而实现的。
    激流勇进时的抒发和守望
    所谓理想,顾名思义,就是对生活的合理想象和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文学表现现实和传达理想的双重属性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只有双方的相辅相成才能锻造出足够的文学深度。阅读新时期之初的乡土叙事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还不是它们对现实生活内容的具体再现,而是其中蕴含的强大的理想品格。以这一时期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平凡的世界》《浮躁》等富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例,它们虽说都描写了大量的现实生活,但作品最终要达到的艺术效果并不是要停留在对历史进程中的一些矛盾的揭示上,而是传达对开放、发展、繁荣、富足等理想观念的呼唤。这也是新时期社会文明所能派生的善与美的最高内涵。
    这一时期的乡土文学之所以会呈现出上述面貌,与这一历史阶段突飞猛进的时代精神有关。众所周知,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新时期的序幕被正式拉开。众多乡土作家在亲历了之前的曲折岁月之后,逐渐凝聚成心理共识。过去的坎坷不仅没有让他们的心从此沉沦,反而使他们强烈地感到新时代春天气息的可贵,并激发了一种面向未来的向往与信任,体现在作品的主题上便是对理想的真诚抒发和守望。即便在激流勇进的途中遭遇到一些激流险滩,作家们同样是本着对现代理性和文明愿景的信任,对前进道路上出现的问题的反思和批判有了一往无前的勇气和锋芒。可以说,理想情怀的深度介入不仅使得这一时期的乡土中国叙事同正在变革的现实的对话具有了炽热的温度和力度,也使其获得了一种超越性价值。
    理想衰退中的惆怅与迷惘
    20世纪末,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转型,乡土农村逐渐受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浪潮的影响,原有的乡土社会的生存方式日渐式微。该如何高屋建瓴地把握和呈现这种变化,对作家来说实在是难度极高的挑战。再加上资本、权力、消费等多种因素的渗透和后现代文化的冲击,许多作家陷入了严重的创作危机,那种发自灵魂深处并植根于现代文明土壤上的对未来的憧憬日渐淡薄。
    20世纪末以来乡土中国叙事理想衰退的表征不一而足。理想衰退的表征之一,是对正在发生的乡土社会的裂变进行消极被动的挽歌式呈现。面对原有的乡土社会生存方式的危机,一些作家不是积极探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愿景,在叙述过程中只满足于灰色的情绪呈现。挽歌的尽头,不是对新生的憧憬,而是无尽的惆怅和迷惘。
    理想衰退的表征之二,是对乡土社会变革的荒诞化概括。一些乡土作家基于当下所面临问题的复杂和艰巨,放弃了自己深入历史内部观察和思索其内在规律的责任,直接运用一种悲观绝望的观念姿态进行荒诞化概括。作品看似一针见血,实则是作者相当偏颇和轻率地放弃了深入其中全面认真把握其内在肌理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是作者悲观绝望心态一种不负责任的宣泄。乡土中国的发展道路上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深入其中进行热情和理性的对话,作者这样的简单化处理,只能把人们的心态引向偏狭和消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