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四种辩证四重超越——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艺辩证法研究(3)

http://www.newdu.com 2018-09-07 《文艺争鸣》 何艳珊 王杰 参加讨论

    三、“美丑相对”:文艺批评中的“相对”辩证法
    “心物相感”、“心外无物”告诉我们,世界上并不存在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即一切认识对象都是“意象”。那么我们的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就都是一种相对的存在,不具有绝对性,这就是下面要说的“相对”辩证法。“相对”辩证法主要表现在中国传统文艺批评当中。《老子》在第二章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庄子?齐物论》中也说:“厉与西施,诙恑憰怪,道通为一。”其大意是说,美与丑、善与不善并没有绝对性,都只是相对的认识。人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西施与丑女的区分也是由主观意识参与建构的,属于相对性的认识。再如唐代以胖为美,到了清代就以瘦为美,审美标准不同,美丑就会相互转化。“相对”辩证法从表面上看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前文提到的心与物、有与无、虚与实、长与短等诸多辩证范畴也都是相对存在的,都符合“相对”辩证法。所以“相对”辩证法可涵盖前面提到的两种辩证法,其适用范围更为宽广。
    从内容实质上看,“相对”辩证法也更为深刻,它可以作为前面两种辩证法的理论基础。因为当我们追寻为什么一切认识结果都是相对性的原因之时,就会涉及到中国文化的认识论哲学。我们先从几个浅显的例子说起。比如一颗榴莲放在那里,有人闻到了觉得味道很香,而有人闻起来就要呕吐,同样的榴莲在不同人的意识当中其实并不相同,究竟谁的认知结果是正确的呢?其中并无绝对标准,因为两者都是主观意识参与下的相对认识;再如贝多芬的《命运》,有人听了觉得动听,有人听了觉得像“鬼子进村”,同样的音乐在不同的主体意识中会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哪一个才是正确的认识呢?同样没有绝对标准,也都是主观意识参与下的相对认识。人们常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其实就是“相对”辩证法的通俗表达。从哲学角度来看,“相对”辩证法是可以涵盖一切认识活动的,其中既包括审美活动和哲学思辨,也包括严禁的科学认识。
    《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典故:风吹幡动,两位僧人引起了争辩。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争执不下。这时惠能大师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大师的这个观点容易让人误以为他是唯心主义,实际上这里并不涉及唯心或唯物的问题。因为“唯心”与“唯物”的对立是本体论之争,这里只是在说认识的相对性原理。我们都有坐船的经验,当船顺水运动时,如果我们选取两岸作为参照系,那么河岸就是静止的、船就是运动的;假如我们选取船作为参照系,那么船就是静止的,你会感觉两岸的青山在向后运动。那么,究竟是船在动,还是青山在动呢?这两种认识结果并没有本质差异,它们的不同来自于主体意识对不同参考系的选择。惠能大师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即是此意。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也认为,当观察者处于不同状态时(即参照系不同),观测对象的存在状态就会发生转变。比如“对于超高速运动的质子而言,周围的事物看上去缩小到了原来的7000分之一。如果可以乘坐质子进行观测的话,那么这个27千米长的圆形加速器看上去仅为4米左右。” 这就是由于观测者运动速度的不同而导致的时空收缩现象。这种物理现象在观测者处于高速运动时比较明显,但低速运动时也是存在的。比如我们坐在行驶的火车上去观测某物和在静止的状态下观测某物,该物体的长度是不一样的,只不过两种情况下的误差非常小,一般就被我们忽略了。如今已广泛应用的卫星定位和导航系统中也会出现时空收缩现象。由于卫星运动速度快,因此这种误差是不可忽略的。之所以定位和导航中没有出现明显误差,乃是因为我们在设计卫星算法时对这种误差进行了弥补的缘故。古人认为“天上一天,地上一年”,诗词中也感叹“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些其实就是对时空相对性的一种诗意表达,它们和现代科学中的相对论原理是完全一致的。
    以上仅为狭义相对论的一些结论,从广义相对论来看,不仅有形的物质与无形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而且物质的质量还会导致时空扭曲而产生出引力,所以宇宙中的时间、空间、质量、能量、引力等等一切看似相互独立的事物也都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比如某物的质量越大,其潜藏的能量就越大,时空扭曲就越严重,引力也就越大。由此来看,不仅心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乃至物与非物之间(如时空、能量、引力)也都是符合“相对”辩证法。“相对”辩证法的普适性由此可见一斑。这种一切事物都相互关联的广义相对论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术语来表述就是“天人合一”:“天”就是指时间、空间、物质、能量等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外在客体;“人”就是指能够认知和思考的精神主体。从表面上看,我们大家作为精神主体都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客观世界当中,这个客观世界不以我们的意识为转移,这是一般常识中的“天人相分”观念。而从“相对”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并不存在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每个人其实都生活在由自己的意识所参与和构造的宇宙时空当中(即天人合一),或者说,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观当中。这就是为什么“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同样的对象会形成相对的、不同的认识结果的原因。当然,我们人类作为一种生命种类在心理结构上是具有相似性的,这也导致了每个天人合一的小世界之间会产生某种“视域融合”,从而在差异性认识当中也有某种程度的共性认识。但从实质上来看,每个精神主体都是生活在自己的意识所构造出的宇宙时空当中,这是导致“相对”辩证法的根本原因。也是前文提到的“审美幻象”出现的原因。当我们继续追问,人类能否超越相对性、超越自我局限和种种“幻象”之时,这就涉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碍”辩证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