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把我的世界给你》(节选)

http://www.newdu.com 2018-08-30 文艺报 newdu 参加讨论

    
    神秘电话
    站台空寂下来,钢架顶棚以外的露天地还在下雨,银色的列车即将滑动。五号车厢门口,大盖帽、配着对讲耳麦的列车长示意几次了,车窗里那些目光闪闪烁烁。
    “你不会不要我了吧?”她仰脸望着我说,两臂紧紧箍着我。
    我摇头。
    “你要敢那样,我就用鼓槌把你揍趴下,再伺候你。”
    我点头。
    “我真得上车了。”
    她不松手。
    “快来不及了。”
    “那更好,咱们一块儿回学校。”
    列车长喊起来,我挣脱了她,跑过去。
    我们在车上车下挥手,直到看不见对方。
    我叫林晓,此刻正在北京开往东北的时速200多公里的D字头动车上,带着一个打鼓女孩的香气。
    她叫眉眉,我的第三任女友(不想再有第四任了),身材介于骨感和肉感之间,红狐狸色长发绾起或披散着都一样漂亮。爹妈给了她比夜色还黑的一头美发,她非得再额外花上他们一笔钱,用红狐狸色把那样好的黑色罩住(此前是苹果绿色,再往前是麦草黄色)。
    她在酒吧打架子鼓,在音乐厅打定音鼓,后者才是她的本行。她是燕京音乐学院管弦系打击乐专业的大四学生。
    我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三里屯的一家酒吧,当时她穿着银色的短衣短裤短靴,在小舞台上打架子鼓,我和几个搞音乐的朋友在一旁狂喝滥饮。我们曾利用业余时间为一家演艺公司打工,赚了些钱,准备挥霍掉一部分。山崩地裂的摇滚音乐中,我的目光完全被她套牢,她抡着鼓槌手脚并用猛击大鼓、小鼓、桶鼓、吊镲、踩镲、节奏镲的样子性感极了。后来我才知道,大家是同一所大学的校友,还是东北老乡,她家在辽东半岛,已经挺像京片子的口音里偶尔会冒出一点海蛎子味。我们好上以后,只要周末晚上她在酒吧有活儿,我差不多都会一陪到底,用飞吻、带头鼓掌、外卖肯德基、冰块哗哗作响的大杯可乐、夜北京街头充满爱意的漫步,犒劳我的女神。
    但她的姓氏有些生僻,姓亢,我最初听说这个打鼓女孩叫亢眉眉时,心里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晚上,我爸听我说到她的姓氏,表情也奇怪起来。
    我爸林一木,生于1955年,身材高大,背部微驼,平生最大野心是成为音乐家。他的野心基本实现了,只是缺少几个“硬件”:音乐学院毕业,官方音乐机构领工资,在册在编。但我仍然认为他是很棒的体制外音乐家,只是错误地生在凡事需要“硬件”的现代而不是古代。
    我爸32岁才得的我,他差一点就得不到我了,这事以后再说。他对我妈说,砸锅卖铁也要让儿子学音乐。后来我如他所愿,考上了家乡的音乐学院,再后来又考上燕京音乐学院的研究生,攻读作曲系“作品分析”专业,一晃儿就要毕业了。和好多外地来京读书的人一样,我原先也想留在北京发展,但北京实在太拥挤了,适合我的饭碗早被一抢而空。我又不愿意只为留下就改行干别的,把音乐专业变成业余爱好,还要住地下室,带着残留的PM2.5吃喝拉撒,脸上总少不了一个防霾口罩。
    我爸的老同学章玮叔叔在家乡城市的广播电台任职,他建议我毕业后到他们那儿。寒假我回家时曾去了一趟那座拔地而起的新大楼,上上下下转一转,还真为那儿的比想象好得多的工作条件动心了。这次回来,我打算向章玮叔叔表明心迹,以后就在他那儿干了。眉眉说如果我毕业后回家乡,她也回来,到老牌的省歌剧舞剧院或新组建的女子轻音乐团谋个席位。
    窗外的桃花继续凋谢,五一节不远了。我爸我妈听说我能在家多住几天可乐坏了。我和我爸在酒精的怂恿下竞相抢话,手指头都碰上了,像一些会议主持人常说的,我们的“发言很踊跃”。我们先谈了我的毕业论文,又谈了我的毕业作品,一个多月后,它就要在燕京音乐学院音乐厅上演了,一块儿上演的还有其他几位研究生的毕业作品。我爸对我这部三国故事加上京剧、川剧元素的“合唱与乐队”交响曲寄予厚望,老实说创意就是他为我提供的。一开始我并没多大热情,可越往后越觉得它有意思,可以弄出好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我们爷儿俩已酒酣耳热,我妈还在厨房扎着亮黄色化纤围裙张罗下酒菜,抽油烟机嗡嗡作响,铲子和炒勺欢快地碰撞。我又把话题扯到眉眉身上,告诉我爸,即将演奏我的作品的学院管弦乐团中就有眉眉,她打定音鼓。“到时候您和我妈一定去北京看演出啊,瞧瞧她打鼓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我爸穿着我从北京给他买的紫色鸡心领毛衫,近视镜后微红的眼睛兴奋地闪光,又用右手捋了下花白的发梢,询问起她家的情况。我说起来,她的有官方背景的经商的爸爸,在大学教书的妈妈,她已经更新换代过多少套价值不菲的架子鼓;等等。
    这就到了节骨眼处。当我告诉他眉眉姓亢,跟我们都是省城老乡,还打电话向她证实了几个情况,这时我爸忽然不讲话了。我没看出火候,笑嘻嘻地对他说:“爸!今儿我得把您喝桌子底下去,走一个!”
    我爸拉长了脸,把酒杯一推,起身让自己而不是那杯酒“走”了。
    我和我妈(手里还端着菜)都傻在那儿。
    我深信传统的说法:婆媳是一对天敌。现在好了,我未来媳妇的天敌又加上了我爸。
    事情同我爸读大学那段特殊的经历有关。
    30多年前,我爸的年龄和我现在差不多,不同的是,我的五年本科加上三年研究生都快到头了,他还在大学门外晃悠呢。那时“文革”刚结束不久,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高考也才恢复几年,好多被耽误的昔日的大学苗子都老大不小了,大多是返城知青,有些人比今天读博士后的人还要大。但他们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抓住了最后的机遇,我爸也是这些幸运儿当中的一个。
    那个盛夏的夜晚,他从十几公里外的工厂穿着汗湿的跨栏背心骑车回到家,我奶奶把查分结果说给他,他一听,老天爷,铁定是考上了!一下子蹦起来,大喊大叫(年久的红油地板訇然一响),还抱起我奶奶在地上转圈。我奶奶已年近花甲,身体发福,但我爸是国营大厂的工人阶级,还有下乡知青的底子,工农兵三项里就差个兵了,抱她转几圈不成问题。我奶奶见她最小的儿子这样快活,自己就更快活了,边笑边打他说:“这个臭小子!快把我放下来!我是你老大嫂哇?”
    1979年,好多数字都跟七和九神秘巧合。正是从那一年开始,全国统一高考的时间定为每年7月的7、8、9号(后来又改为6月)。我爸的高考分数也跟7和9干上了,有四科的尾数都是九。更奇的是,他的地理考了79.5分,政治刚好79分。
    我爸所在的农业机械厂是有几千名职工的国营大厂,曾直属国家一机部,生产的东方红-28马力胶轮多用拖拉机享誉全国。厂里有好多考生,发榜的时候,教育科墙外长长的大红纸上写满了人名和各科成绩。我爸在看榜的脑袋中间从下往上寻找自己的名字,最后扬起头。他考了全厂第一名,成绩超出文科分数线30多分,超出第二名的成绩也是30多分。人人都在打听这个林一木是哪个车间或哪个科室的,有一个女青工惊呼:“这家伙政治考了79分!”
    那一年,他是厂里唯一一名考出去的青工。高考的年龄上限已定为25周岁,他要是当年考不上,可能终生与大学无缘。那一年,全国只有20多万人上了大学,报考者460多万,平均100考生里只有6名考中。而30多年后的今天,平均100名考生里能有70多名考中。发榜那天夜里,我爸几乎通宵没合眼,在床上翻过来掉过去,就是没有睡意,眼瞅着窗外的夜色由深变浅。从纱窗进来的暮夏清晨的空气让他觉得,人生真是太美好了。
    绿江大学曾是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俄文专修学校,校部主楼、图书馆、文科大楼、数理化大楼等沿街的建筑都是苏联专家设计的,门脸儿的中心顶点旗杆下一律是浮雕的五星,有的红色,有的与建筑同灰,周边环绕着镰刀锤子麦穗。灰白色文科大楼在所有建筑中是最漂亮的,正门前典雅轩敞的雕花石柱雨搭,把守两端的圆形古堡式楼角,精致的门窗,柔和的弧形窗顶,颀长的玻璃,都有一种高贵沉静的美。
    从学校正门进去向西直行,可经过文科大楼和图书馆,通道两旁多年乔木的硕大树冠纵横相连,遮天蔽日。文科大楼近边还有好多三四层楼高的松树、槐树、榆树、柳树、银杏树。我爸就读的中文系在文科大楼最高层,三楼,把经济系、哲学系和历史系都踩在脚下。
    窗外树影婆娑,窗内书香袭人,在一片蓝、灰、绿色学生制服(里面是白衬衫)和白色学生校徽的海洋里,他用余光抚摸着自己左胸兜上那枚白色校徽,时常觉得在做美梦,担心会突然醒来。
    我爸的故事应当从那个神秘的电话讲起。
    那天早上天很冷,北屋的窗玻璃都起雾了,我爸裹在厚厚的被子里睡得正香。枕边一定有本书,这习惯他今天还保留着。
    我奶奶不忍心叫醒她的小儿子。他每天用功到深夜,星期天不多睡会儿还啥时候能睡呢?但电话里的口气挺急,还是得叫醒他。
    30多年后,一个人在家里接电话太寻常了,可30多年前这样的事情就不太寻常。是的,我爷爷家有电话,公家为他安的。我爷爷是本市党报的一号首长,每天都要用电话谈报纸的事情。当年这座城市里的电话还不多,号码仅五位数,我爷爷家的是24463,章玮叔叔喜欢用音乐简谱的方式念成“来发发拉米”。
    那个深秋的早上,“来发发拉米”被什么人拨响了,我爸从被窝里钻出来,下了地,睡眼惺忪地去了客厅。他打了个喷嚏,我奶奶为他披上一件衣裳。
    电话是我爸技校时代的班主任打来的,我爸这下完全清醒了,亢奋地向他打听农机厂的情况,用车轱辘话反复诉说着对厂子的怀念。班主任也问了问我爸的读书情况。一会儿他压低声音说:“大林,有件事……”
    “有什么事您尽管吩咐,”我爸说,“只要能办到,我头拱地也给您办。”
    “有一封信。”
    “您可别鼓励我早恋啊。”我爸打哈哈说。他们年龄差距不大,技校时期关系就像兄弟。这个厚道的黑汉子作风民主,对我爸又太赏识了,我爸私下里跟他讲话就有点没大没小。
    班主任异乎寻常地严肃起来,说:“别逗了大林,是封匿名信。”
    “匿名信?”
    “有人告你技校毕业不到两年就考大学,市招生办的人都来了,昨天我去厂办大楼时听说的。你赶紧想想办法吧!”
    话筒里响起嘟嘟的忙音。
    我爸望着客厅书柜上那台老式的黑色拨盘电话,半天没动弹。
    那是10月的最后一个周日。上午,我奶奶家依照多年的习惯,全家人赶在冬季来临前聚在一起,把几十棵晾在楼外的大白菜一棵一棵收拾好,洗干净,装进缸里渍酸菜。那口缸够大的了,缸口直径近一米,但要把拾掇得嫩绿洁净的大白菜都装进去,也不那么容易,须从缸底一棵棵码好,塞严,不留缝隙。缸底先要撒上一些用来杀菌的大粒盐,然后铺一层菜,撒一些盐。铺到大半时,还得有人进缸里用力往下踩,这样就可以多装进几棵,使漫长的冬季里有更多酸菜可吃。
    中午,全家人围坐在小餐厅里,吃着热气腾腾的菜包子,我爷爷还喝了一盅白酒。我爸没吃几个就撂了筷子,我奶奶偏爱她最小的儿子,催他再吃几个,他抬屁股走了。
    我二姑在他身后说:“咱家包子没他们大学的好吃。”
    我爸把通往客厅的门狠狠摔上,磨砂玻璃碎了满地。
    (摘自《把我的世界给你》,刘嘉陵著,作家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