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之于里尔克,其重要性如果不能说超过他的诗歌创作,至少也是同等重要,他自己言之凿凿:“一个诗人手上必须有两支笔,一支写诗,一支写信。二者不能混用。” 8月18日,“最孤独的人最会写信——里尔克书信分享会”暨里尔克书信集新书发布会在长宁来福士的言几又书店与广大读者见面。 在里尔克不算太长的一生里,曾给友人、爱人、情人、仰慕者等写去了大量的书信。自他1926年去世之后,他的亲人、朋友以及后来的研究者一直在整理出版他的各种书信。此次中文集结出版包括《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谁此时孤独:里尔克晚期书信选》《交织的火焰:三诗人书简》,涵盖了汉语世界里仅有的三本里尔克书信集,选取冯至、刘文飞、林克的经典译文,现场更有著名作家赵松和张定浩分享他们读到的信中的里尔克。 汉语世界对里尔克书信的翻译起点时间并不晚。著名诗人冯至1931年就动手翻译《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1938年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德语首版《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出版是1929年,考虑到当时的西方文学通往中国的传播路径和速度,这个接受和翻译效率已经很高。虽然冯至的汉译本《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出版时机算不上好,时值兵荒马乱的战时乱世,全民族的精神和注意力都被救亡的时代旋律牵引去了,但还是有知音读者对这本薄薄的小书做出了热烈而认真的回应。 诗人、批评家臧棣认为无论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还是现在,里尔克对中国诗歌和诗人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也是很少有人能与之比肩的”。如果说这种话影响是真实存在的,那么这种影响的源头自然也应该包括冯至译《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甚至影响的范围不应该局限于诗人诗歌写作的圈子。我们看到,很多热爱阅读、热爱文学的人们,他们不一定投身文学事业,但是因为读到了冯至译《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就像臧棣老师所说的,在“性格与生活的关系”上,“在心灵的敏感与诗歌的关系上”,“甚至在对女性的关系上,他都起着示范性的作用”。 由此,书信分享会上,张定浩谈到了《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对他的帮助:“《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我最早看到的是非常薄的小册子,那时候我在读书。那个非常薄的小册子在书店里面都是打半价的,一本几块钱的书还要打半价,我们同学会买很多本,用来送人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这样一本书特别适合年轻写作者,或者刚刚处于一种困惑期的人看。我觉得这里面很多年轻人的抱怨现在依旧都有,这是可以跨越时代和国界的,像我现在的年纪,还被称为青年,依旧会有困惑,这些困惑到了里尔克面前,我觉得他给了一个很好的答案,这个答案需要我们自己在生命中践行。” 赵松对此非常认同,他表示,里尔克早期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之所以这么有名,在于他真的给年轻的诗人提供了很重要的答案,回答了很青春期的问题。 在跟里尔克有关的书信里,在中国的读者身上,产生同样的泛文学性影响的还有《三诗人书简》。 1926年,里尔克51岁,在他生命的最后这一年,收到了旧交、俄国画家列昂尼德•帕斯捷尔纳克的来信,后者向他介绍了自己的儿子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不曾想由此开启了一段人类书信史上仅有的一段三位伟大诗人的书信交往佳话:他们在信中讨论诗歌,交流创作,互诉衷肠。 这一切与二十几年前给里尔克写信的“青年诗人”军校生弗兰斯•克萨危尔•卡卜斯何其相似!只不过,这一次,相对成熟的两位俄罗斯诗人好像不需要大诗人手把手地教授如何写作诗歌,如何思考艺术与人生之间的关系,他们的书信里所表达的,更像是一种高度相似的等同能量的灵魂相碰撞时产生的迷幻效果。在他们的诗人心灵深处,深深的孤独产生了“一种看起来难以协调的需求”,这是他们“同另一个志趣相同的灵魂最紧张的交流”。 于里尔克而言,这位写下“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的诗人对这种孤独当然不会陌生。五年前,深陷精神困境中的里尔克意外地在瑞士瓦莱山区找到了穆佐小城堡,作为自己“安静地隐居和工作”的住所。体认孤独,拥抱孤独,不惧孤独的诗人在独处中生发出了巨大的艺术创造力,就是在穆佐,里尔克完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重要作品《杜伊诺哀歌》,以及《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果园——瓦莱四行诗》和大量译作。当然,他在幽僻的穆佐创作期间,同时完成的还有写给亲友和陌生人的去信,1935年由诗人的女儿女婿整理出版为Brief aus Muzot(《穆佐书简》)。亦是此次出版的《谁此时孤独:里尔克晚期书信选》中的主要篇章。 在艺术家的“孤独”这一话题上,赵松与张定浩两位作家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并衍生出了对于诗歌与文学的探讨。张定浩认为,诗歌极难翻译,但从翻译外语诗歌的角度来说,里尔克的汉译诗是最值得一首首细读的,因为他对于文字交流的对话非常诚恳与诚实,这一特点在书信中更为鲜明,并朗诵了书信集中的经典段落。 在其后的互动交流环节中,读者纷纷向嘉宾提问,表达了自己在热爱的创作过程中、在青春期选择生活时所遇到的困境与烦恼。这些问题与里尔克在信中对他的友人、亲人所述说的何其相似,也许,这正是人们能够在里尔克中找寻到慰藉的缘由之一。 《谁此时孤独:里尔克晚期书信选》的译者林克曾谈到,冯至先生在西南联大期间,随身所带的一本书就是里尔克的《穆佐书简》;无独有偶,在刘文飞译《三诗人书简》于1999年第一次出版时,著名翻译家高莽(笔名乌兰汗)也曾撰文追溯冯至先生所译里尔克的影响力。于是,在中文世界里,里尔克的书信从冯至开始,到刘文飞、林克,经由两代人三位译者,完成了某种文学交接。他们用典雅、准确、流利的中文展现了里尔克对于青年,对于文学读者持久的魅力和影响。 此次,三本出现于不同时期的汉语译本能同时集中出版,对于喜欢里尔克的读者来说,免去了搜集之苦,乃是莫大的福音。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 [奥]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著冯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 《交织的火焰:三诗人书简》[奥]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俄] 玛琳娜·茨维塔耶娃[俄]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著刘文飞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 《谁此时孤独:里尔克晚期书信选》[奥]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著林克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