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金斗街八号》,我头脑里闪现的第一幅画面,就是一条老街。这些年外出采风,常常被带去看一些老街,这些老街虽各不相同,南北风格迥异,但气味大多相同,那就是古旧。于是,我就想到要以老街为背景来写一篇小说。于是,便有了这篇小说。 我自幼在合肥长大,说起街道,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合肥的街道。当我决定要以老街写一篇小说时,所有的老街最终都化作我幼时对合肥街道的记忆。像县桥、四古巷、大同巷等,这些旧时的地名也不由自主地冒了出来。 合肥古称金斗城,此名由来据说与城内的金斗河有关。金斗河属南淝河水系,明朝时,金斗河流经城里,河的周边一带十分繁荣,但到元朝时,南淝河改道,金斗河干涸消失,不复存在。改革开放初期,合肥曾建有一座综合商业楼,名曰金斗大厦,外型似金斗,位于市中心老市委附近,一度成为合肥的地标式建筑,但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鳞次栉比的高楼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这座当年显赫一时的大厦早已显得寒酸,逐渐被人遗忘。不过,金斗这个词挺好,于是我在小说中便借用了过来。这就是小说题目的由来。 我写小说常常会事先想好结尾,这篇小说也不例外。记得年轻时,曾赶过一阵学英语的时髦。当时,安徽科技出版社出了一套《新概念英语》,风靡一时。我也弄了一套,共四册,咬牙切齿地啃完后,突然兴趣索然。如今,当时学的单词差不多都忘光了,但其中一篇短文一直留在记忆中。该文大意是:有个走私犯经常越境走私,他推着自行车,车上堆满了各种物品,堂而皇之地通过边防哨卡。有个边防官员早就盯上他了,每次他通过边境时,都要对他车上的物品进行仔细检查,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但却一无所获。后来有一天,这个边防官员对这个走私犯说,我知道你在走私,可就是抓不到你,我马上要退休了,如果你可怜我的话,能否告诉我你走私的究竟什么?那个走私犯回答说:自行车。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有时愈危险愈安全,愈公开愈隐蔽。这就是所谓障眼法的奥秘。小说中地下党通知黄凡撤离就用了这个办法。 小说写好后,有朋友看了,认为我是在写谍战小说,这让我有些意外,因为我从未往上边想过。其实,别说写谍战小说了,平时就连看那些烧脑的谍战作品都让我感到费劲。如果说,这篇小说沾了一点谍战小说的皮毛,那也是无意的。 不过,在小说中有一点倒是刻意的,那就是小说的结构和写法。如果按照传统的线性结构,这个小说可能毫无意义。因此,在构思时,我便抛开这些,以写人为主。小说中人物一个个出现,他们看似毫无关连,但暗中紧密联系,最后汇集到一起,峰回路转,豁然开朗。这样的结构挤压了情节的叙事空间,把更多的笔墨留给了人物,与此同时,也节省了许多必要的交待情节的篇幅,使故事变得更加精炼。《长江文艺》主编何子英看了稿子,给我微信说:“金斗街是长篇的故事和人物,您巧妙地在那么短的篇幅里干脆利落地解决了。”《小说选刊》选载时,编辑安静也在稿签中说:“虽然是短篇,却有中篇一样的容量,涉及众多人物和地界。”这些都说明这样的结构是可取的,这也是我对这篇小说比较满意的地方。 众所周知,短篇小说因其短,格外讲究写法。从某种意义上说,短篇小说的写法甚至比内容更重要。找到一个好结构、好写法,小说便成功了一半。这也验证了那句流行的话:写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