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在中国发现批评史——清代诗学研究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传统的再认识(5)

http://www.newdu.com 2018-08-03 《文艺研究》 蒋寅 参加讨论

    ①黄维樑:《〈文心雕龙〉“六观”说和文学作品的评析》,载《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②⑨朱光潜:《诗论》,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第1页。
    ③叶维廉:《从现象到表现》,(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4年版,第116页。
    ④(50)徐有富:《程千帆沈祖棻年谱长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88页,第637页。
    ⑤转引自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页。
    ⑥方汉文:《当代诗学话语中的中国诗学理论体系——兼及中国诗学的印象式批评之说》,载《兰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⑦陈荣捷:《中国文学批评》,载《南风》第1卷第3期,1924年11月。
    ⑧杨鸿烈:《中国诗学大纲》,(台北)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7页。
    ⑩参见沈谦《文学批评的层次——从夏志清颜元叔的论战谈起》,载《幼狮文艺》第45卷第4期,1977年4月。
    (11)龚鹏程:《细部批评导论》,《文学批评的视野》,(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版,第390页。
    (12)黄药眠、童庆炳主编《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4页。
    (13)陈良运:《论中国诗学发展规律、体系建构与当代效应》,钱中文主编《文学理论:迈向新世纪》,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83页。
    (14)周海波:《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3页。
    (15)(51)(52)王晓路主编《北美汉学界的中国文学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1—2页,第64页,第32—33页。
    (16)刘若愚:《清代诗说论要》,《香港大学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第1辑,香港大学1964年版,第321页。
    (17)季广茂:《比喻:理论语体的诗化倾向》,《文学理论:迈向新世纪》,第572页。
    (18)吴予敏:《论传统文论的语义诠释》,载《文学评论》1998年第3期;李旭:《关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和范畴体系建构问题》,载《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19)汪涌豪:《范畴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1页。
    (20)程晋芳:《正学论》四,《勉行堂诗文集》,黄山书社2012年版,第694页。
    (21)蒋寅:《清代诗学史》第1卷“绪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9—20页。
    (2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23)章太炎:《检论》卷四“清儒”,《章太炎全集》第3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9页。
    (24)张寅彭:《略论明清乡邦诗学中的“泛江西诗派”观》,载《文学遗产》1996年第4期。
    (25)有关清代古诗声调学说的研究,参见蒋寅《古诗声调论的历史发展》,陈平原等主编《学人》第11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26)此说又见于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三三《与查德伊编修书》,有关探讨参见蒋寅《清初李因笃诗学新论》(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27)据简明勇《杜甫七律研究与笺注》(台北五洲出版社1973年版)统计,杜甫151首七律中,上、去、入三声递用的例子只有56首,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28)汪师韩:《诗学纂闻》“通韵”,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49—450页。
    (29)麓峰居士辑评《试帖仙样集裁诗十法》卷首,清咸丰六年(1856)刊本。
    (30)许印芳:《诗法萃编序》,《丛书集成续编》第158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243页。
    (31)张梦机:《鸥波诗话》,(台北)汉光文化事业公司1984年版,第80页。
    (32)赵翼:《瓯北诗话》卷四,《赵翼全集》第5册,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33)朱琰辑《诗触自序》,清嘉庆三年(1798)刊本。
    (34)侯云松:《小沧浪诗话跋》,贾文昭主编《皖人诗话八种》,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371页。
    (35)周亮工辑《赖古堂名贤尺牍新钞》卷九,清宣统三年(1911)国学扶轮社石印本。
    (36)此文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此木轩文集》稿本中,内容可参见蒋寅《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37)黄承吉:《梦陔堂诗集》卷二,燕京大学图书馆1939年版。
    (38)参见杨松年《中国文学评论史编写问题论析》第二章“诗论作品范围之检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版;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下编》,中华书局2002年版。
    (39)我只见到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导言”(王柏华、陶庆梅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10页)提到这一点。
    (40)李宪乔:《凝寒阁诗话》,《高密三李诗话》,山东省博物馆藏抄本;李宪乔:《与李秉礼论诗札》,浙江浙商拍卖有限公司2011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图录,http://auction.artxun.com/paimai-57109-285542246.shtml,2014年8月14日访问。
    (41)郑方坤记其尝从李重华问诗学,告之曰:“夫诗有三要,发竅于音,征色于象,运神于意,三者缺一焉不可。”又谓:“诗之在人也,其始油然而生,其终詘然有节,要惟六义为其指归。故凡艳冶流荡与夫怪僻险仄之调,宜无复慕效焉。”(郑方坤:《本朝名家诗钞小传》卷四“贞一斋诗钞小传”,马骏良辑《龙威秘书》本)知此言殆即答郑方坤之问。
    (42)(62)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06页,第1779页。
    (43)关于王渔洋“神韵”诗学的印象主义倾向,可参见蒋寅《王渔洋“神韵”的审美内涵及艺术精神》(载《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的论述。
    (44)黄霖、周兴陆主编《视角与方法:复旦大学第三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第135—139页。
    (45)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657、796、940页。
    (46)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762页。
    (47)钱谦益:《牧斋有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800—801页。
    (48)黄宗羲著、陈乃乾编《黄梨洲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46页。
    (49)方中履:《汗青阁文集》卷上,清康熙间刻本。
    (53)吴乔:《围炉诗话》卷三,郭绍虞辑《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33页。
    (54)毛奇龄:《西河诗话》卷七,张寅彭选辑《清诗话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842页。
    (55)爱德华·扬格:《试论独创性作品——致〈查理士·格兰狄逊爵士〉作者书》,袁可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页。
    (56)赵翼:《瓯北诗话》卷三,《赵翼全集》第5册,第22页。
    (57)蒋寅:《中国古代文体互参中“以高行卑”的体位定势》,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58)蒋寅:《拟与避:古典诗歌文本的互文性问题》,载《文史哲》2012年第1期。
    (59)参见黄维樑《诗话词话和印象式批评》,《中西新旧的交汇:文学评论选集》,作家出版社2013版,第3—20页;廖栋梁《六朝诗评中的形象批评》,《文学评论》第8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4年版,第21页;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第198页。
    (60)余光中:《大诗人的条件》,《余光中谈诗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页。
    (61)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二,《清诗话续编》,第2241页。
    (63)龚鹏程:《中国文学批评史论》第五章“诗歌人物志——诗品、主客图、宗派图与点将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4)刘宝书:《诗家位业图》“例言”,清光绪十八年(1892)张善育刊本。
    (65)保罗·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