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华裔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塑造与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18-07-30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周云龙 参加讨论

    借助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边缘群体试图对主流话语提出批评和拒绝。但是,在批判激情的背后,它仍然和其所置身的主流话语分享了同一个理论前提,即边缘和中心的二元区隔。于是,原本处于边缘的文化实践,终将落入相对主义的思想陷阱,因为边缘文化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把自身设置为其对立面,并未对它们所共享的话语结构构成任何实质性的挑战。华裔文学在西方主流文化的理论预设下塑造中国形象,批判西方的“东方主义”,所运用的恰恰是西方主流文学在过去对于中国形象想象塑造的一系列话语模式,因此反而落入“自我东方化”的窠臼。
    最后,华裔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始终都是世界中国形象网络中的组成部分。在此前提下,既有的以民族国家为华裔文学的限定语,进而划分研究单位的论述框架就站不住脚。因为在这样的视野中,某个国家的华裔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生成的知识动力就不可能仅仅是“某个国家”“华裔”“文学”的了,而是和全球其他区域、其他族群、其他媒介(数码、影像、书籍、大众文化、平面媒体等)等共同构建的世界中国形象网络,持续进行碰撞、互塑、对话、协商的关系动力学的结果。因此,华裔文学有关中国形象的知识(再)生产,是处于全球中国形象塑造的文化场域中的,它从来都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而是在一种跨文化、跨媒介的观念流通中,与其他区域的中国形象塑造彼此相交流、互补。以单一的地理区域限定华裔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其实是一种学理上的简化。华裔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应该被植入一个动态的互动性结构,去思考某种中国形象是如何与不同区域、不同媒介生产、传播的中国文化共同协作,合力建构出来的。华裔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在形成过程中,由于知识的世界性跨文化流动,势必使其充满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意义,因而无法形成某种清晰、单一的地理边界特质。
    作为研究对象的华裔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本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提醒我们,应该在明确的问题意识下,拓宽批评视野,超越既有的“东方主义”的思想范式,以中国形象研究为契机,讲好中国故事,加强中华文化的传播与认同,进而塑造出更加丰富而真实的中国形象。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游记中的亚洲形象研究”(15BWW01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