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才情厚重 骨气端贞——陈子昂人生刍议(2)

http://www.newdu.com 2018-07-21 《社会科学研究》 陶武先 参加讨论

    二、忧国爱民之志士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20]二十四岁入仕,三十八岁归梓,致仕于拾遗,竟寿于不惑,抱憾于“铭鼎功未立”。[21]然察其言,观其行,报国安民的初心,笃定端直的追求,令人景仰。
    感时思报国。[22]陈子昂政绩不显,或有历史原因。但治世卓见,却有史为证,《资治通鉴》多处征引其奏疏政论。“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23]的报国情怀,至今犹发人感喟。——位卑不忘忧国。纵观其仕宦生涯,始终身在下僚,但匡时济世的抱负、佐君报国的热忱,又岂能因其地位卑微而予忽略。既有“欲揭闻见,抗衡当代之士”[24]的慷慨,又有越职上奏的无畏。游学京师,以“草莽臣”身份,上《谏政理书》;进士及第,尚未除官,上《谏灵驾入京书》;授麟台正字,身居抄录图书的闲职,上《答制问事八条》《谏用刑书》等重要奏疏,提出“措刑”“任贤”“招谏”“息兵”“安宗子”等成套主张。从武攸宜北征,位列军中参谋,却每欲运筹,数上军略;不顾多病羸弱,请缨率一万甲兵为先锋,愿为边塞安定而冒锋镝。——困厄益坚爱国。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仕宦期间虽与“武周”集团的关注点多有难合之处,但他仍从久安邦国的视角,提出了“立明堂,兴太学”“安天下百姓,勿使疾苦”[25],安恤天下士庶的治世谋略。两次从军,两次遭贬,两次下狱,个人际遇坎坷,爱国之情,虽遇困境而益坚贞。多次面圣,“愿上大臣书”[26],结果是“奏闻辄罢”,但冰冷的社会现实没能冻结其心头热血,犹不断陈情献策。“坐缘逆党”入狱的打击,也没能动摇其爱国之心,出狱即自请“束身塞上”“效一卒之力”“绥服荒夷”[27]。随征契丹,“感激忠义,常欲奋身以答国士,自以官在近侍……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28],请战未遂,仍“不识时务”,切言进谏,直至被贬为军曹。——进退唯念报国。“每在山谷,有愿朝廷”“虽身在江海,而心驰魏阙”。[29]无论身在朝堂,还是边陲,时常心系国家。从军远征、枕戈边塞,不忘思虑国家靖乱戍边之策,《谏曹仁师出军书》《上西蕃边州安危事》可为佐证。落第归乡、居家丁忧,仍在关注考察蜀川经济潜力,专程赴剑南了解铜矿开采可能性,并据此《上益国事》,提出采矿铸钱以补给军资。卸职归养、栖身田园,还忧史书芜杂,不利资治,乃粗立《后史记》纲纪,以至因“附会文法”获罪,冤死狱中。[30]“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31]其一心系国,执念报国,最终功业不成,或因难合“主意”、不逢“圣贤”,或因书生意气、不切时宜,或因孤身奋发、不善合力。后人为其感叹,应是基于对其治世之才的广泛认可、报国之心的世代颂扬。
    悠悠念群生。[32]“万物之灵,莫大于黔首;王政之贵,莫大于安人。”[33]“安人”,是陈子昂治世主张的核心。——心系百姓疾苦。饱含“圣人不利己,忧心在元元”[34]的同情,鼓呼“安民”。多次上书,建议“薄徭轻刑”“不应危刑,以失民望”。《谏灵驾入京书》认为高宗灵驾从洛阳返葬长安,贻误农时,影响民生,应就近安葬以免劳民伤财;《上蜀川安危事》对人民“失业”“逃亡”深表同情,愤慨指责“官人贪暴”“侵渔”“剥夺”百姓;《上军国利害事三条》提出“修文德,去刑罚,劝农桑,以息天下之人”[35];《谏政理书》主张赈恤安抚鳏寡孤独等,促使“人得安其俗,乐其业,甘其食,美其服”。[36]——倡导各族繁荣。明确“制御戎狄,永安黎元”[37]的主张,强调“安边”。他两次参加唐军对西蕃、契丹的征战,亲身经历使其倍加同情戍边将士的遭遇,感同身受连年征战给边疆各族人民带来的苦痛。为此,先后上《为乔补阙论突厥表》《上西蕃边州安危事》《谏雅州讨生羌书》《上军国机要事》《上益国事》等,强调大国自谨、息兵止战,倡导“各族共欣荣,黎民方安然”。[38]这种与邻国和少数民族友好相处、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主张,具有突破时代局限的意义。——力促宗室安宁。洞察“天下士庶,思愿安宁”[39]的现实,呼吁“安士”。针对李唐宗室或遭诛杀,或被流亡,或遭监禁,惶惶不可终日的现状,直谏武则天安抚宗室、明讼恤狱,终止设铜匦、广开告密之门等做法。并以诗讽喻,“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40]其从“安宗室”的角度出发,劝谏当政者戒薄情、滥杀,改善士不自安的现状,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
    初心终不渝。陈子昂虽仕途艰难,但忧国爱民的笃定和坚守,却为其短暂生涯赋予了久远内涵。——执着于始终。以平生所学实现“成千岁之业,立万代之规”[41]的抱负,贯穿其仕途始终。他还是“草莽之臣”,便时常上书言政;表乞罢职归乡之际,犹上《上蜀川安危事》,“以义补国”。[42]从“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再取连城璧,三陟平津侯”[43]的雄心满怀,到“长鸣复谁闻”“时醉独未醒”[44]的郁孤愤懑,毕生失意,四处碰壁,但自始至终能知而进言,力谏不止。——信守于挫折。屡次谏书针砭时弊、剖陈政见,往往石沉大海,有去无回。指责酷吏,言多切直,招致嫉恨,曾被构陷为“逆党”,几死狱中。言不为所用,人常遭其损,身心俱受创伤。尽管认清了“江海事多违”、“贤圣不相逢”[45]的严酷现实,依然故我,信守初衷,近乎固执地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坦然于生死。“危言正色,抗议直辞,赴汤镬而不回,至诛夷而不悔……实以为杀身之害小,存国之利大。”[46]其言也凿凿,心也切切,行也孜孜。作为谏官,其建言献策,往往不为自身进退而权衡得失,为利天下而不避趋个人祸福。所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他有此置生死于度外的襟怀,故能直陈治世利害而无禁忌,对于当时讳莫如深的李唐宗室、威权酷刑等,常“不惮死亡之诛以极谏”。[47]其“少学纵横术”[48],但入世不取纵横家的权变,“宁随当代子,倾侧且沉浮”[49],终因坚守内心方正,了无圆滑世故行迹,故于生死也坦然。
    诚如王夫之所说“非但文士之选也,使得明君以尽其才,驾马周而颉颃姚崇,以为大臣可矣”[50]。其生逢上承“贞观”、下启“开元”的盛世,惜乎不能“尽其才”,仕途政绩,不可与一代名相马周、姚崇同日而语。但是,若不以结局论英雄,其忧国之心、爱民之忱、治世之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担当,又岂能以仕宦品位衡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