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红色题材美术创作,镌刻着中华民族最深刻的历史记忆。它宛若一根红线,贯穿中国现当代美术史,绘就了一部集聚精神力量的视觉史诗。在党的生日,回眸红色题材美术创作发展之路,正确认识其美学特征以及精神特质,无疑对拓展当代审美、助力中国当代美术创作蓬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红色题材美术创作,一般是指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解放与自由的中国革命历史题材,新中国成立之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题材的美术创作。抗战时期,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全国性美术展览、各类画种专门展览、各种纪念性专题展览等相继举办,国家为博物馆、美术馆陈列需要而组织专门创作,以集中创作的方式推展开的红色题材美术创作,不断迎来创作高潮,彰显出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精神特质。 应该看到,红色题材美术创作在各个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创作传统。 抗战时期,反映抗战现实,激发全民族的抗战热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文艺的主旨。红色题材美术创作担负起唤起民众、团结民众、鼓舞民众投入抗日救亡洪流的重大使命。“革命基因”由此深植红色题材美术创作传统。 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画家既承接20世纪初美术创作的使命,又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政策指引,回眸历史、走向社会生活,纷纷以画笔描绘祖国的美好河山与革命历史,诞生了一大批“红色经典”。这些代表作品,多以领袖人物、战斗英雄、革命战争为题材,讴歌革命前辈丰功伟绩,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国人民所取得的不朽功勋,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为主题性美术创作奠定了“红色基调”。 改革开放之后,艺术思想随之拓展,许多美术家带着时代情感和历史记忆,在继承红色题材创作传统的基础上,更注重形式美感,力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一大批优秀的红色题材美术作品脱颖而出,《红烛颂》《人民和总理》《李大钊像》《太行铁壁》《毛主席视察黄河》《红星照耀中国》《地球上的红飘带》等,都是当时的力作。这些经典之作的涌现,促进了艺术的他律性和自律性、艺术的社会功用和审美性之间的有机统一。这为红色题材美术创作奠定了另一美学传统。 20世纪末、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重大美术创作工程的开展,红色题材美术创作再次繁荣。《启航——中共一大会议》《黄河大合唱》等作品,在继承以往红色题材美术创作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了富有时代感的个体对历史的理解。 回顾发展历程,可以看到红色题材美术创作在艺术性与精神性上日益凸显的双向意义——既有艺术语言的不断开拓,更具深刻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即对民族历史记忆的不断延续与不断唤醒。同时,可以看到红色题材美术创作的旨归——以美的形式镌刻红色历史,以红色文化拓展美的形式,达到历史与艺术相统一。 当下,红色题材美术创作还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如何拓展?向着什么方向拓展?带着这些思考,当代美术工作者基于新的文化思潮、美学思潮和艺术理论,以当代视角对红色题材美术创作进行新的开拓。其新,在于将红色题材美术创作的范式,纳入大文化视野中,把美术与人生、文本与历史等内在关系作为创作、研究的中心问题,强调历史是一个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压缩的历史,历史和文本构成了历时性和共时性统一的存在体。 就当下红色题材创作实践呈现出的美学视点而言,可以概括为几种不同类型。一种类型以历史片断、历史碎片寻找历史寓言和文化象征,以象征手法、暗喻形式,揭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独特之处,并对其做出当代新阐释;一种类型在重新表现红色题材的过程中,以强烈的哲理观念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予以表现,表现出鲜明的预见性和睿智的忧患意识;一种类型将艺术的视野挪移到当代已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之中,以类似纪实的手法对当代重大事件给予人文关怀,表现艺术家对当下正在发生的历史进行的个体思考。 在力求彰显历史精神的基础上,当代红色题材美术创作呈现出积极的现实意义——它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为创作观,于历史的细微处发现重大线索,在隐喻和象征中寻求历史的厚重与真实,表达现实的诉求与渴望,克服形式主义、唯美主义等割断历史、片面追求本体论的缺陷,从而在一种互文语境中追求新的红色艺术理想。这种理想不是单一地述说历史、记录历史、还原历史,而是将历史与文化学、哲学、心理学、艺术学加以整合,进而探索一条不同于前人的艺术之路。 当然,创新不能脱离事物的本质。无论何时,红色题材美术创作,都不能架空历史,或者随意改写历史,也不能脱离艺术性,使作品呈现媚俗化、戏谑化等倾向。红色美术,应该是观察历史的一面镜子,不管它以何种形式呈现、何种视角阐释,都应该秉承历史的魂魄和艺术的力量,这才是其最根本的艺术价值和持久的动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