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史作为从书籍史衍生并独立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至今仍处于发展阶段。从事该研究的学者有目录学家、文学批评家和社会文化史者,相应地,他们采用目录学、文本批评及文化史等多种方法,形成对阅读史研究对象、方法、理论及观点的不同认知。对阅读史研究进行总结与反思,是《从书籍史到阅读史:阅读史研究理论与方法》(戴联斌著,新兴出版社2017年3月版)出版的用意所在。 重建读者的“期待视域” 书籍史研究涉及文本的生产、流传、受容与存佚,包含各种媒介、形制、语言文字、文体及相关历史背景。它不仅要对特定时段与不同文化传统乃至不同地域特色的书籍进行研究,而且要对不同历史传统书籍史的基本问题进行比较。阅读史研究除了探讨书籍史研究相关问题,更侧重于对阅读行为与阅读活动的研究。因此,在阅读史研究者看来,“书籍”是文本、物质形态与阅读三要素的统一。阅读史研究主要关注“读什么”“在哪读”“何时进行”“为何而读”“怎么展开”等,以探讨阅读活动的读者与文本、时间、地点、周遭环境的关系,进而挖掘阅读活动对书籍意义生成的影响。 作者从脱困、论人、说史、划界、设问、立规、取材、琢玉、著说等方面展开论述。其中,脱困主要探讨阅读史与历史学、文学批评的关系,指出综合考察阅读行为中的个体差异与阅读群体及各种文化中的阅读习惯,将阅读行为与文本分析相结合,有助于厘清阅读史研究文本批评与“读者反应批评”间的交织情形。 论人与说史,主要分析读者反应批评的兴起过程、研究方法与意义,认为读者反应批评主要泛指关注读者、阅读过程及读者反应的文学批评家所做的研究,常采用修辞类、符号学与结构主义类、社会学与历史学类等多种方法。同时,还探讨了不同阅读规则与习惯对文本解读的影响,以及特定读者真实的阅读经验与对文本阅读的实际反应等问题。这就产生了如何界定“读者”的问题,出现了“基于文本想象出来的读者”和真正进行阅读的“真实读者”的争论。有鉴于此,作者提出,读者反应批评的焦点应由文学文本转向读者的认识活动,进而重建读者的“期待视域”。“只有读者的文学期待成为他生活期待的一部分,形成他对世界的解读,进而影响他的社会行为,文学的社会功能才得以实现”。在此基础上,才能对读者的阅读规范、阅读策略进行研究,最终把读者反应批评的相关概念放到历史脉络中考察,以寻求“利用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考察纷繁多样的阅读行为”的历史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