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语言模因进化的选择和复制

http://www.newdu.com 2018-06-13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樊林洲 参加讨论

    语言变化是语言在语音、形态、语义、句法和其他特性上的变化,语言进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中,个体言语在不断竞争中经历自然选择的变化。如果要研究语言进化的模因规律,首先要研究语言图式系统中的成分在世代说话人的心智状态之间复制并长期保持其“特性”的规律,其次要研究这些规律使语言能力特性成为语言模因,以及语言模因在选择压力下的选择和复制等问题。
    语言模因的概念
    语言能力特性是语言复制因子。正如DNA图式的相互作用复制物种一样,语言实体的相互作用复制语言。模因作为复制因子,其信息单位在大脑中具有能够处理的形式结构,语言模因是神经中枢处理语言成分的网络节点集合,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在更大的网络构型中具有可识别的位置,能够作为复制因子复制。
    从语言行为和文本角度,在音系学和形态学范围内,语言具有音素(串)、音节、超音段认知成分(声母、韵体、韵核和韵尾)、词素、音步和规则等模因,每一个模因都具有离散的、互不影响的神经基础,能够从个体的心智或者语言能力复制到另外一个个体的心智或者语言能力中。模因是神经结构,具有特定功能和表达方式,这使模因在物质上具有和构成基因复制因子的核苷酸相似的图式。因此,语言模因是研究语言进化的基本单位。
    语言模因的选择
    语言模因具有选择性。模因论认为语言成分是能够传播的结构,在传播中有变化,这是因为语言模因不但选择能够良好传播的语言成分,选择本身也使良好传播的语言成分的结构更稳定。选择可能出现以下两种基本形式。
    第一,如果外部选择压力相对稳定,语言复制因子主动复制,从而使语言成分形成不同类型的变异,变异表现为多种形式,因为区域性亚群体的复制因子以不同的优化方式寻找适合该区域的环境条件,复制成分对环境因素敏感,而且选择使复制因子累积成复制因子库,复制因子库最终进化到环境因素在图式上的表征或模型,这是选择经常表现的方式。第二,如果环境不稳定,选择压力会改变方向,于是环境承担选择的职能。尽管变体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复制因子的特性和外部选择压力,但是适应效果不明显。在极端情况下,环境急剧变化,使复制因子无法复制,因为复制因子在已有变体中选择,没有机会生成更适应的新变体,因此,复制因子群体还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
    累积性选择使复制因子库和环境之间不断适应,那些能够适应环境的复制因子可能具有不同的成分,因为复制因子是彼此的环境因素,从而积极发挥复制的作用。新复制因子在稳定的环境中比其他复制因子更适应环境,在复制因子群体和环境之间形成复杂的变体,从进化的角度来看,选择和复制是缓慢的适应过程,因此语言变化是环境变化的非常缓慢的附带现象。
    语言模因的复制
    按照模因原理,复制是广义的模仿行为,而且复制因子是心智的认知单位。语言复制是模仿和学习语言能力,认知单位是语言行为和文本复制效应的指令,复制因子具有自我常规化和纠错能力。因为语言能力成分具有发音指令,具有区别音素语音的指令,具有生成和辨识词汇化的形态配列的单位,即词素形式的指令,还具有生成和辨识韵律音步的节奏构型的指令,所以语言能力的构成成分能够以足够的保真度传播,而且任何一个语言能力构成成分都和其他语言能力构成成分共同表达。
    复制因子是言语行为表达的神经结构,在神经结构的作用下,说话人观察彼此的言语行为。心智由基因程序引导,本能地注意言语行为,并解释其特性和目的,如果心智感觉良好,便模仿言语行为;如果心智无法辨识或不能理解,心智便感觉不好。感知激发神经结构,处理观察到的言语行为,引起情感反馈,加强并稳定激发的模因构型间的联系,说话人所观察到的言语行为模因最终寄生到宿主,即说话人的心智中。
    如果心智没有识别出言语行为,神经结构可能产生不安、担心或焦虑等相关情绪,使心智处于运动状态,心智便重新组织自身,以生成不同的构型,“寻找”对言语行为的合理假设。如果心智认为言语行为中的某些特性是宿主的指令结构中的表达方式,心智从而得到引导,给言语行为假设新结构,进而检验假设的构型并评估结果,结果反馈到心智中,如果心智满意,便稳定此结果,否则便继续检验能够带来积极情感的结构,从而最终获得言语行为的模因结构。心智以离散成分,即以数字方式存储信息,所以新习得的构型认可观察到的行为,同时复制这一构型。语言模因复制语言行为或者生成文本,并借此改变环境,帮助心智复制新模因,与此同时,心智尝试模因的不同形式,最终确定最适应的构型,这是模因复制的基本方式。社会机制和心理结构也有助于复制,因为群体成员通过从众行为获得利益,非从众行为受到损失,而且个体的社会和心理结构具有本能的压力,以观察并利用模仿的本能,在外部环境因素引导下复制。
    选择和复制压力
    模因进化具有选择压力。选择压力是引导选择的长期环境因素,因此,模因谱系要适应环境。按照进化原理,变体相互竞争导致语言变化,而变化形成于相对稳定的环境。第一,复制受基因库特性的制约,因为表达需要运动系统,感知依赖于感知系统,原因在于这两个系统是基因组的表现系统。表达和感知达到在基因上被决定的程度时,适应这两个系统的模因适应相关的基因。复制也受由基因控制的认知组件库的制约,具有预制组件的模因比依赖于需要首先习得语言组件的模因更可能寄生在宿主的认知系统中。第二,复制依赖于模因库中的相关模因。模因是神经网络,和其他神经网络链接,接收激发并保持稳定的电化学能,以获得自身的特性,和其他模因链接的模因彼此适应,是良好的复制因子。模因也互构,例如,词素模因由音素模因构成,反过来,模因库中的音素模因有助于词素模因的复制,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语言成分多的模因比语言成分少的模因更容易复制。第三,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复制,因为模仿的本能使权力和社会地位等因素影响模仿内容和对象,所以流行的言语行为显然更容易模仿。
    语言模因的选择压力不同于基因压力和社会压力。基因压力具有普遍性,社会压力容易形成随机变化,而模因压力具有恒久性,使模因适应变化,如果复制因子及其组合能够良好传播,稳定地进化,它就给其他复制因子施加长期选择压力,因为长期选择压力比社会压力更持久,所以最终能够形成自身的模因库。如果复制因子及其效应在相关环境中是常数因子,它会“惩罚”其他复制因子适应该复制因子的生存方式。如果有很多良好的复制因子,这会给越来越多的复制因子施加压力,形成适应所有复制因子的稳定联盟,从而不断提高复制率。
    解释语言变化的新理论
    模因论认为语言是人类心智图式的集合,而且语言使用是复制行为,文本和语句不仅是人类创造的形式符码,也是模因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模因最终依赖于形式符码和复制。在模因论者看来,人类不是语言的拥有者、使用者或者控制者,而只是语言的“宿主”,即语言的环境因素,因此,语言具有自身的存在方式。因为环境因素是基因组和基因组所寄生的身体、心智和模因群体的构成特性,而不是有意识的人类自身表现的特性,所以语言的生存和复制受环境因素制约。与此同时,语言模因对人类的环境因素敏感,因此个体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和言语社区是群体或库,而语言能力是言语社区的子集,语言变化现象最终是模因到模因的适应现象。
    传统的语言经验认为语言是说话人无意识接受的一组规约,说话人有充分的理由改变语言,语言变化的规律和方向反映说话人的理性。因为说话人努力要让语言效率更高或者效果更好,所以语言变化,延续的语言阶段之间因此没有因果关系。而模因观把人的大脑和身体视为环境条件,语言能力图式和环境条件相互作用,即使宿主死亡,也能实现自身的复制和生存,因此,语言变化的方式表现出“学习”和“适应”的特征,而且语言变化的方向由说话人的共同行为及这些行为引起的环境反馈所决定。由于这一特性,鲁迪·凯勒采用“无形之手效应”,说明语言变化并没有反映人类自身的意图,语言变化具有目的的观点其实是其涌现的更高层次的效应。所以,模因研究方法能填补语言是个体拥有的认知系统和语言是社会制度这两个概念之间的空白,是一个相对全面的研究语言进化的方法。
    (本文系兰州大学创新团队建设“进化认识论视阈下的语言文化进化模式及应用研究”项目(16LZUWYXSTD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