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沙里看世界滴水见乾坤——简评《说“的”和“的”字结构》

http://www.newdu.com 2018-06-13 今日语言学 刘探宙 参加讨论

    
    
《说“的”和“的”字结构》
    
完权 著
    
ISBN:9787548613268
    
学林出版社
    
2018 年 3 月
    《说“的”和“的”字结构》于2018年3月由学林出版社出版,全书12万字,202页。该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语言学热点问题研究丛书”之一。作者完权,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这是迄今第一本系统回顾“的”和“的”字结构句法语义研究史的专书。
    “的”字研究,意义重大。恰如西谚所云:“从一粒沙中可以看到一个世界”,汉语语法的研究者也可以从“的”中窥探整个汉语语法体系。“的”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虚词,而且用法繁多,是当之无愧的虚词之冠。“的”也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最重要的虚词之一,从“的”和“的”字结构入手,往往能触及汉语语法体系的灵魂,甚至能带来语言研究方法论的革新。用该书绪言中的说法,“的”可称为撬动汉语语法的“支点”。比如,朱德熙1961年的名篇《说“的”》就引领了结构主义语法分析的风潮。因而,对“的”的研究既是一个长盛不衰的热点,也是一个各学派长期争议不休的老大难问题。很多语法学者都期望通过研究“的”来更进一步探索整个汉语语法。所以,相关成果汗牛充栋,观点各异,想要摸清门径,殊为不易。
    本书作者长期钻研“的”字相关问题,其上一本专著《“的”的性质与功能》获得了商务印书馆的语言学出版基金资助,列入“中国语言学文库”。而这本新著,因着眼于“的”的支点作用,梳理数十年来的“的”字研究史,从而所覆盖的领域更超前作。
    本书首尾两章是绪言和结语,分述“的”字研究的意义和启示。中间正文把有关“的”和“的”字结构的研究分为十三个专章,可归纳为五组(2、3-5、6-8、9-11、12-14)。
    第二章“分合”,谈的是“的”作为语素的分合问题,这是所有“的”和“的”字结构相关研究的根本。朱德熙“的”字研究成就巨大,正是因为选择了分合问题这个突破口。本章从黎锦熙、高名凯等前贤的早期探索,到陆丙甫、沈家煊等当代学者的新近研究,厘清了分合的理论脉络,从“同形合并”的方法论角度说明了“合”的优点。而且,还从正字法角度作了颇为新鲜的讨论。为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本书一律用“的”。这也是为了踵武前贤,因为朱德熙《说“的”》《语法讲义》和沈家煊《名词和动词》也都只用“的”。
    第三至五章分别是“隐现”“位置”和“功能”。在特定语境下的名词短语中,用不用“的”,用在哪里,这两个相关的问题最终都是由“的”的功能决定的。“的”是区别性的还是描写性的,这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本书梳理了一系列相关概念,并在认知入场理论的框架内作了统一的解释。这和“合”的理念也是相通的。
    第六至八章分别是“名词化”“自指和转指”和“参照体-目标构式”,这些都是与指称性质相关的问题。“名词化”着眼于语法分析,“自指和转指”着眼于语义分析。在形态发达的语言中,动词有没有名词化一眼就看得出来;但在汉语中,却好似一个理论的旋涡。要跳出这个旋涡,只有正视汉语事实。从参照体-目标构式这一认知结构来看汉语的“的”字结构,就可以在“名动包含说”的理论框架中摆脱名词化的纠缠,也能够看清转指归入自指的统一性。
    第九至十一章分别是“‘NV’的构成”“向心结构难题”和“生成语法的探索”。其中心议题,用结构主义的术语说是向心结构问题,用生成语法的术语则是“中心语问题”。“NV”结构,以“这本书的出版”为代表,困扰了汉语语法学界几十年。各个学派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却常常又是自说自话,鸡同鸭讲。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正视汉语事实,坦言道,这个难题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可以被消解的伪问题。
    第十二至十四章分别是“事态句”“他的老师当得好”和“领格表受事”,探讨了三种看似独特的“的”字结构。前人对这些问题也有着丰富的讨论,却往往着眼于句式的特性。同样是出于“合”的理念,本书的述评既重视特性,也重视共性,因而提出,在结构平行性的方法论原则观照下,其实这些句式也依然都是大家熟悉的“的”字结构。
    本书作为一本综述性的著作,有三大鲜明的特色:
    一、目标读者明确,目标问题清晰。也就是,把什么问题说给什么人听,这在作者心目中有着精准的筹划。本书目标读者照顾到初入门的学生和一般语文工作者,行文平易晓畅,选择的都是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正因为抓住了热点,也适合业内专家参考。
    二、覆盖面广,述评得当。本书所述评的观点,不局限于学派,也不局限于时代。这都有利于拉出一个完整的理论网络,便于读者对“的”的研究建立起一个较为全面的印象。本书还有志于做有态度的述评,即站在沈家煊“名动包含说”的立场上,站在重视汉语事实的立场上,不避嫌疑,品评得失。
    三、注重语言研究方法论,立足摆脱印欧语眼光。前文概述中对此已有说明。这里可以强调的是,“的”字研究所涉的方法论问题,也正是“沙里看世界”的关键。
    几十年来关于“的”和“的”字结构的研究,揭示了丰富的语言事实,也推动了语言研究方法论的革新。对这一段学术研究史的回顾总结,一定有利于后来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