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坛轶事 >

文学是对这世界深沉的爱(2)

http://www.newdu.com 2018-05-18 人民日报 刘庆邦 参加讨论

    慈善之人必有一颗慈善之心。写作者何尝不是?每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无不希望通过作品作用于人的精神,使人性更善良,心灵更纯洁,灵魂更高贵,社会更美好。要做到这些,一个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高的条件是写作者本人一心向善。只有写作者一心向善,才能保持对善的敏感,才能发现善、表现善、弘扬善,也才会对恶人恶行格外敏感,才能发现恶、揭露恶、鞭挞恶。衡量一部作品是否有益于世道人心,是否达到慈善标准,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是看作者愿不愿、敢不敢把作品给朋友看、给亲人看,甚至拿给自己的孩子看。如果发表了作品却掖着藏着,连自己亲近的人都不敢让他们看,对这样的作品恐怕要打一个问号。
    没有一劳永逸的慈善,写作也是如此,写作是一个长期关注社会,同时长期自我修炼的过程。无数事实一再表明,一个人长期处于写作状态,其心态会与众人有所不同。特别是花长时间创作长篇小说的人,他的心应该是静远之心、仁爱之心、感恩之心、温柔之心。他的情绪会随着作品中人物的欣喜而欣喜,忧伤而忧伤。同时,他会增强生命意识,提前看到生命的尽头,以及尽头的身后事,这样他的境界就不一样了,他能够既深沉地爱这世界,又能有所超脱。有了这样的境界,他不但不会悲观厌世,反而会更加珍爱生命、珍爱人生。
    稍稍具体一点说吧,当一个作者正写得满眼泪水时,也正是心里爱意绵绵、温存无边的时候,不管他看见一朵花还是一棵草,一缕云还是一只鸟,都会觉得那么美好、那么可爱。这时候如遇到一些事情,他的反应可能会慢一些,因为他还没有从自己的小说情景里走出来,他看待事情的目光还是文学的目光,情感的目光,善待一切的目光。如是,他的慈善在写作中延续,也在生活中延续。一个写作者之于世道人心的意义正在于此。
    刘庆邦,1951年生于河南沈丘,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现为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等九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走窑汉》《梅妞放羊》等五十余种。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吴承恩长篇小说奖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