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习近平文艺思想中的文化与文学经典观(3)

http://www.newdu.com 2018-05-14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党圣元 参加讨论

    经典是传播民族精神的重要桥梁
    习近平从小就给自己定下了“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读书目标。在上山下乡物质匮乏忍饥挨饿的年代,读书成了习近平最好的精神食粮。在梁家河的七年中,他阅读了当时能找到的所有文学经典,甚至跑30里的山路去借《浮士德》。这样的经历使习近平对文学经典作为最好的精神食粮有着不同于常人的体会。所以,他反复重申,作家要创作出时代的精品,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
    文学经典是民族的文化基因,这也是习近平文艺思想对文学经典的一个重要判断。2014年,在北师大视察时,他说自己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因为“‘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此外,他还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等等。正是如此,他提出要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习近平还认为,文学经典不仅为本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强调文学经典作为沟通世界的桥梁传播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在历次出访中,他在演讲谈话中不仅经常引用中国文学经典中的名句,而且还时常谈及到访国家的经典作家和作品对自己的影响。如2014年3月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时他表示,“读蒙田、拉封丹、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乔治·桑、福楼拜、小仲马、莫泊桑、罗曼·罗兰等人的著作,让我增加了对人类生活中悲欢离合的感触。冉阿让、卡西莫多、羊脂球等艺术形象至今仍栩栩如生地存在于我的脑海之中。”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的采访时他对俄罗斯文学的熟悉程度让主持人也很惊讶。在德国,他和默克尔谈《浮士德》,他的通过文学经典外交的做法打破了文化隔阂,促进了文明互鉴,也拉近了与到访国家人民间的距离,显示了中国人民对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包容和积极借鉴的姿态,成功树立了中国的大国形象与风采,传播了中国精神,展现了中国气派。
    此外,习近平还认为,文学经典不仅要载道,而且还要给人生以指导。他说自己看《悲惨世界》,读到卞福汝主教感化冉阿让那一刻,受到了很大震撼,觉得伟大的作品,就是要有这样一种爆发性的震撼力量,并且认为,这就是“文以载道”。习近平在梁家河窑洞里读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时,对他心灵产生最大震动的是书中的主人公拉赫美托夫为了磨炼意志而睡在钉板床上,以致扎得浑身是血这一情节,他觉得锻炼毅力就得这么炼,所以自己也撤了褥子睡光板炕。一到下雨下雪天,就出去摸爬滚打,下雨的时候去淋雨,下雪的时候去搓雪,在井台边洗冷水澡。他的这些实际行动都体现出了他把文学经典提高到人生实践的指导高度的思想。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