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经典都是本民族的精神图腾,它构成了本民族内部成员的深层精神结构。文学经典则是这个图腾和深层精神结构的重要扇面。习近平深受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浸润。他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以来,在许多重要会议、重要场合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经常如数家珍地提到、论列、评析中华文化、文学经典,更是喜好援引古今中外文化、文学经典中的名言、片段来阐述他的思想见解、表达他的治国理政方略和文化、文学情怀,对于经典的珍重崇敬之心和钟爱赏析之情溢于言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对于文化、文学经典的言谈、论析、评价,以及他在谈论经典过程中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怀和美学情感,构成了习近平的文化与文学经典观,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智慧、文化情感、美学精神,需要我们深入领会和阐释。 文化、文学经典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和文艺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人格魅力中也闪耀着文化、文学经典所赋予的诗性智慧光辉。习近平对文化、文学经典有着极深的感情,也有着深刻的认知,这种深刻认知构成了习近平文艺思想中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学经典观。概言之,习近平关于文化、文学经典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典是凝练治国理政智慧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他这样理解传统文化,也这样理解文学经典:“文艺与从政虽然‘隔行如隔山’,但是也有一些通行的规律。”文化、文学经典精神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智慧的思想与情感的来源和载体之一。他在文章、讲话与著作中多次引用中国传统文史哲经典中的名句、名言来表达自己的为政思考和为民情怀。如他引用《史记》中的“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来强调人民的重要性;引用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要心系群众,切身体察人民的温饱;引用于谦的诗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来论析领导干部勤政的重要性;引用《庄子》中的“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来申说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引用张九龄的“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来勉励海外华侨要心系祖国;等等。这些引用都体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智慧中的文化、文学经典精神元素,可以说,文化、文学经典精神元素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智慧的一个重要思想资源,它们内化在他治国理政智慧、文艺思想的各个方面。对于中外文化、文学经典,习近平总书记习染久、涵泳深,博观而约取,能在传承经典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创新性的转化和应用,确实起到了楷模的作用。 人民情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智慧的灵魂,他的这种人民情怀与中外文学经典对他的影响密不可分。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到过最偏远的寿宁县,那里交通艰难,“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为了深入了解群众,他一路颠簸,到了寿宁甚至腰疼得都下不了车。他还到过下党乡,在崎岖山路上走了五六个小时。习近平这种心装人民的情怀与冯梦龙和“三言”对其的影响分不开。冯梦龙做过寿宁知县,上任时,一路翻山越岭,走了好几个月。习近平年轻时熟读“三言”,对他影响很大,他觉得共产党人更应该发扬冯梦龙那样的人民情怀,所以,自己身体之、力行之。为了抒发自己的人民情怀,他还改写了郑板桥咏竹石的诗来明志:“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正是因为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来认识文学经典,所以,习近平勉励领导干部要“了解一些文学知识,通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