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文/董燕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同期知青、陕北村民和社会各界的回忆和讲述,向读者描绘了特殊时代背景下的青年习近平形象。全书没有“高大全”式的人物塑造,没有丰功伟绩的渲染,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如同介绍一位我们身边勤学、务实、肯干且待人友善的同伴,娓娓道来的同时又激发读者的思考。 一是内容真实。书中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与其他知青和老乡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点点滴滴,比如刚到生产队时如何熬过“跳蚤关”,如何克服“饮食关”,如何度过“劳动关”;担任村支书后带领大家挖水井、建沼气池,兴办铁业社、缝纫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产效率等。也提到习近平用自己的“真粮食”(其实只是玉米团子)换老乡的糠团子后,老乡舍不得吃,要留给家里的男人和孩子的事,读来让人心酸落泪。这些内容带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地方烙印,带读者回到那个艰苦的年代。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时间,正是从少年到青年成长、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了解这段经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他成为党的总书记后一系列重要思想和战略部署的渊源。 二是文字平实。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原汁原味的保留了受访者的方言口语,比如老乡由衷称赞“近平真是个好后生”“近平肯吃苦,嘴一没不细”,没有注释还不易懂。40多年后,已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习近平到延安考察,见到当年的老乡时,开口叫出他们的小名,与大家话家常,俨然一位阔别已久的老友,村民们仍然亲切的称呼他“近平”。语言文字越平实,越凸显出一位不因身份地位的改变而脱离群众的人民领袖形象。 三是思想踏实。几位知青和老乡都谈到习近平热爱读书学习,从未放弃读书和思考。在对雷平生的访谈中,他谈到知青习近平说“我现在是个普通农民”,下决心像父兄一样好好在农村干一场,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当年“处江湖之远”的习近平,虽然忧国忧民,想干事、能干事,但并未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这对于当前的我们特别具有警示和教育意义,当我们抱怨工作繁重、生活不易时,当我们高呼“生活不仅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时,扪心自问一下:我们是否尽心尽力地做好了眼前的每一件事?我们是否为到达理想的远方而日积跬步? 时代会变化,但永远不变的是:青年既要志存高远,还要脚踏实地。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无愧历史使命,不负青春韶华。 责编:崔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