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怎么开头,你更在行,不过你的书须是像我在最后剧目中的独白一样,既发自肺腑,又宛如神话。既像发生过的故事般真实,又要像一个传说般亲切。那时,不光法官,每个人都会理解你的。别忘了,其实你的父亲也曾想当个作家。” 这句话出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的新书《红发女人》,非常精准地涵盖了这本小说的几个关键词:史诗、父子关系、重大纠纷,还有,悲剧的色彩。 《红发女人》是帕慕克继《我脑袋里的怪东西》出版两年后的全新作品。有“最好读的诺奖作家之一”之称的奥尔罕·帕慕克,将这个故事在心中酝酿了30年。在这部11万字的新书里,作家展示了另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清晰、简洁、节奏紧凑,包含着惊心动魄的反转。帕慕克曾在访谈中表示,自己有意写出一部比以往作品都更短的小说,以打破一部分读者的既有期待,《红发女人》正是这样的作品。相比他的几部代表作,《红发女人》少了铺排、华丽的句子和繁复的叙事技巧,显得更“接地气”,因而成为他在土耳其最受欢迎的一部小说,出版后20个月内就售出了20余万册。 《红发女人》的篇幅不长,却在历经了作者30年的酝酿和打磨之后,展现出非一般的质地。创作过程体现了土耳其谚语“以针挖井”所形容的缓慢与耐心,而小说讲述的故事也与挖井有关。 故事发生地仍然是帕慕克魂牵梦萦的老伊斯坦布尔,和《我脑袋里的怪东西》一样,帕慕克继续把目光投向城市生活的底层。1988年夏天,在帕慕克住处附近的土地上,一对挖井师徒正以始自拜占庭时期的古老手工技艺打井,这引起了作家的强烈兴趣。通过交谈,帕慕克从这对挖井人那里了解了有关挖井的一切。多年以后,帕慕克仍对挖井人的故事念念不忘。在他看来,这些不会被写进宏大叙事的工匠,恰恰记录着伊斯坦布尔最为生动的民间历史。 小说中的故事始于1986年。中产阶级家庭的少年杰姆,因为父亲突然失踪而陷入贫困,他不得不在暑假跟随挖井师傅学习挖井,为自己挣学费,他因此体验了底层民众的生活。30年后,他凭借教育和自身的努力,成为了卓有成就的建筑承包商,重新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杰姆见证了伊斯坦布尔郊区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回到当年的打井地点恩格然小镇,杰姆感受到的不只是怀旧情绪,也有隐隐约约的、来自贫困阶层的某种敌意。阶级差异直接导致了杰姆和儿子恩维尔之间的深刻隔阂,为两人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小说包含着多重尖锐的对立:在土地开发计划中得利的商人与已被现代化进程遗忘的手工劳动者,凯末尔主义的、世俗的土耳其与响应底层呼声但日益走向专制的土耳其。《金融时报》评价道:“这本书充满了悲悯和地方色彩,它描绘了一个男孩走向男人的历程,也记录了土耳其如何走向不可逆转的变化。” 小说名为“红发女人”,很多读者第一反应是女性故事。但其实帕慕克讲述的是几对父子的故事。在小说中,作家试图阐述一个经典的问题:“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父亲,是宽容我们的一切,还是教会我们服从?”书中四个人物——杰姆、挖井师傅马哈茂德、杰姆的父亲以及杰姆的儿子恩维尔——他们之间既是父与子,师与徒,又是上层与下层,亲人和仇人。英国《卫报》评论“它几乎是用痛苦的力量深度剖析父子关系”。 而“红衣女人”在小说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虽然不是作家着墨最多的人物,但她构成了一切事件和谜团的起因。用帕慕克自己的话来说,这样的女性人物,正如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和波斯史诗《列王纪》故事中的女人,都体现了某种“挑起灾难”的能力和欲望。作家解释,之所以选择红发这一特征,是因为红头发在西方和土耳其语境中都代表了愤怒、叛逆、野性。有意思的是,“红发女人”的红头发并非天生,而是染成的,不仅如此,她坚持染红发数十年,也就是说,通过染成红发,她主动选择了叛逆、大胆的形象。帕慕克借此告诉读者,和西方世界的刻板印象不同,土耳其的女性并非全然受到压迫而无力反抗,她们也同样拥有颠覆男权秩序的强大能量。“红发女人”作为帐篷剧场的戏剧演员,她的颠覆能力不仅来自美貌的诱惑力,更来自她对戏剧表演的执迷。 小说不仅延续了帕慕克对“红色”的偏爱,也和他其他诸多作品一样,在叙事中向古代经典文本致敬。从《白色城堡》到《我的名字叫红》,再到《伊斯坦布尔》,帕慕克一直关注的主题是,身处东西方文明交汇处的土耳其如何选择自己的身份和记忆。当帕慕克到访伊朗时,他惊讶于伊朗人对自己的传统何其熟悉,而土耳其人却在西化进程中渐渐遗忘了自己的过去。帕慕克说:“土耳其人忘记了这些故事,但它们仍然以荣格所说的‘原型’的方式,残存于我们的记忆中。” 在小说里,杰姆的人生经历,和神话、传说相互交错。作者反复对比了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和《列王纪》中鲁斯塔姆与苏赫拉布的故事——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两大经典传说,前者是经典的弑父故事,后者则以杀子为结局。小说迫使我们思考:我们是应该摆脱一切约束,尊崇个性和自由,还是为了生存与安全而服从权威?在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的价值冲突中,每一个现代人都面临着类似的矛盾。 《红发女人》[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著尹婷婷 译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