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继承弘扬鲁艺精神,开创新时代中国文艺新局面(2)

http://www.newdu.com 2018-04-28 文艺报 仲呈祥 参加讨论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文艺与时代的关系,就必须解决好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针对当年延安文艺界中确实存在的对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的糊涂认识,鲁迅艺术学院展开了大讨论。毛泽东从历史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论的高度,精辟指出: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惟一源泉,文艺是社会生活在作家艺术家头脑里能动地反映的产物。他号召鲁艺人走出“小鲁艺”,到“大鲁艺”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于是,年轻的贺敬之从生活的沃土中产生创作灵感,写出了传之后世的《南泥湾》《翻身道情》,还与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民族歌剧经典《白毛女》;从四川奔赴延安的青年作家沙汀深入生活采访,撰写出在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位置的《记贺龙》……“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直是人民文艺遵循的一条唯物论的反映论原则。历史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情地缅怀柳青、贾大山、路遥这几位他所熟识或尊敬的作家,号召大家学习他们长期坚持深入生活、扎根基层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读懂社会这本大书,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以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创作优秀作品,“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抵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提炼生活蕴含的真善美,从而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他严肃批评那种不讲品位、不讲格调、不讲责任的脱离生活胡编乱造的低俗、庸俗、媚俗的错误创作倾向,警示我们坚决“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这些关于生活与艺术辩证法的精准论述,正在指引着面对新时代的广大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潜心创作,精心打磨,奉献佳作。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文艺与时代的关系,还必须解决好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当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宗明义就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的。”这一语中的,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好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鲁迅艺术学院的广大师生,正是遵照这一指示,通过对“为什么人”的大讨论,加深了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弄懂了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端正了“为人民大众”的正确方向,从而自觉地把立足点移到人民大众这边来,创造出一批批写人民、为人民、服务于人民的文艺作品。改革开放以来,党一直强调要重视文艺的人民性。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江泽民同志力倡文艺家要“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胡锦涛同志说:“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面对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他号召作家艺术家一定要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字字铿锵,句句发聩。从“鲁艺”精神到新时代誓言,人民的文艺“为人民”一根红线,初心不改,贯穿始终。
    1938年4月28日,毛泽东同志到鲁迅艺术学院发表演讲,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鲁迅艺术学院要造就具有远大的理想、丰富的斗争经验和良好的艺术技巧的一派文艺工作者,这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条便不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鲁迅艺术学院以育人为本,既是学习、研究、践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重要基地,又是培养造就“具有远大的理想、丰富的斗争经验和良好的艺术技巧”的三条齐备的文艺人才的摇篮。由此培养输送的文艺家,像红色种子一样撒遍祖国各地,成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创建新中国辉煌历史进程中文艺事业的中坚力量。鲁迅艺术学院培养造就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的经验,至今仍不仅对迅猛发展的高等艺术教育具有宝贵的启示意义,而且对新时代加强文艺队伍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就强调:“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两年后,他又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我国文艺事业要实现繁荣发展,就必须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他谆谆告诫:“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厚望所至,感人肺腑!这与毛泽东同志80年前在“鲁艺”所讲的三条,完全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倶进地深化、发展了。只要我们认真践行,我们就一定能培养造就一支德艺双馨的文艺大军,就一定能坚持以文化人、以艺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胜在自信,就一定能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新局面!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电影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