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报告文学的定义一直有很大争议,有人主张应当以事实说话,以报告为主;有人主张应强调它的文学性,可以适当虚构。从这部西藏抗震题材报告文学可以看出,臧思佳是主张前者的。这部集子的很多作品甚至更像一个作家的采访笔记,呈现给读者的是大量原始资料和场景,作品也因此更加可信,更加感人。作者就在现场采访,她用她的眼睛和情感记录了一个个鲜活的平凡英雄形象。这些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年轻战士,在生命受到地震灾害威胁时做出的生死抉择,这些直指人心事迹都摆在那里,都在高原老百姓的面前,都在人们口口相传的丰碑中,这些在作者的字里行间也有所体现。的确,吉隆口岸“21勇士”并不是被立功、被命名的那一刻才是英雄的,他们其实早就是了。记录这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时准备用生命、鲜血、汗水保卫国家和人民,服务百姓的英模,还需要虚构和想象吗?记录下来就是了,只怕没有任何一支笔能完整记录他们的日日夜夜,记录他们质朴背后的高尚的作为。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被命名的英雄其实还有更多。或者说,我们的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整体都是英雄,这是一个英雄的群体,每逢国家遭难、人民遭灾的生死关头,我们曾无数次看到的总是他们冲在最前头! 多年前,我曾参加一个中国作家走军营采风活动,从二炮部队、陆军、空军到海军,在十几天的时间里,行程数千里,每一次看到的都是感动和震撼。那些年轻的士兵一腔腔热血令作家们接受一次又一次洗礼。一次,我们在北海舰队参观一艘潜艇,那是一艘常规潜艇,将要退役了,战士们曾驾驶它弯成一次次任务。潜艇空间狭小,结构极为复杂,大家看不懂里面成千上万的设备零件,但看到了战士们在里头是如何生活的。他们在大洋里执行任务,有时出海一趟要几个月,沉潜在一个不辨昼夜的无声世界里,见不到阳光,甚至见不到海面的波涛,窒闷的空气中含有几百种有害物质,但他们得忍着,无边无际的黑暗、寂寞、孤独考验着这些年轻的水兵,有的还不到二十岁。回来上到岸上,很多士兵会在阳光下嚎啕打滚,只因这时,他们才能得到宣泄和释放。我们参观者爬出潜艇后,我看到一位来自北京的女作家站在潜艇一端许久,面向大海,泪流满面。我很了解她,这是一位极有才华独立特行的女作家,不喜欢任何束缚,但那次,她默默流泪了。后来的座谈会上,她哽咽道,现在我知道了,我的自由是有人付出代价的。 是的。国家的繁荣、强大,社会的安宁、祥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是有人付出代价的,我们每一个人并不是天然就该享受自由的。一个伟大民族总需要一些面向星空、生而为道的人,但当我们高谈阔论时,千万别忘了那些在边疆、在高原、在长空、在荒无人迹的地方守卫着万家灯火的人。这本集子中的抗震英雄们,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向他们致敬! (赵本夫,当代著名作家,原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江苏作协专职副主席,《钟山》杂志主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