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少儿 > 评论 >

韩开春《少年与自然》丛书:用文字向“虫兽鱼鸟”致敬

http://www.newdu.com 2018-04-18 文艺报 张居祥 参加讨论


    
    韩开春的《少年与自然》丛书共8本,已出版《虫虫》《与兽为邻》《水精灵》和《雀之灵》。单从书名上来看,《虫虫》以虫字相叠,虽然不置褒贬,但对虫子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写兽类时,作者则平等地称其为邻,而写雀与鱼虾之类水族时,均以“灵”字相称。书名的变化反映了韩开春近几年创作观的转变。
    在《虫虫》中,韩开春用“儿童体验,成人视角”完成关于虫虫的故事讲述,将顽皮孩童的玩虫的经历,写得妙趣横生。在幼年韩开春的心中,所谓是非、善恶、美丑等标准,只是源于一个乡村孩子最原始的认知和最朴素的情感,而这种判断往往背离事物的本质。韩开春将童年的体验与成人的视角相结合,超越童年认识的局限,不时抽身出来,不断反思童年玩虫行为,从而将读者引向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等哲学层面的思考。
    正是基于这种思考,韩开春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是虫子命运的主宰,人无权用所谓的上帝之手去决定虫子们的命运。这一认识也映射在他以后的创作中。《与兽为邻》中,韩开春放弃了“儿童体验与成人视角” 的写作方式,而是站在平等角度,更为客观地去叙述人与兽的故事:误解、矛盾、冲突、友谊……这些都是常态,本身即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某种平衡。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渐渐走向了食物链的顶端,人与兽之间、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就此打破。
    仔细阅读韩开春这一系列作品,可以看出他努力破解人与自然关系困局的野心。韩开春写鸟与鱼虾等水族时,书名都有一个“灵”字,这体现了韩开春对动物的重新认识与定位。他推翻了原有的标准,从《虫虫》中的人主宰论,到《与兽为邻》中的万物平等论,再到《雀之灵》中的推崇动物论。
    万物平等论来自美国“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利奥波德。他反思了人类的文明,认为真正的文明“是人类与其他动物、植物、土壤互为依存的合作状态”,真正的伦理应当是“大地伦理”,是将人类视为“生物共同体中的一个成员”并自觉维护大地共同体的伦理。韩开春在此基础上又向前迈了一步,他的“推崇动物论”体现的是人必须匍匐在大地上,向动物学习。因为在人与动物的长期交往中,动物对友谊可能更为忠诚;对于误会、伤害,动物似乎更容易原谅我们。比如《雀之灵·麻雀》篇中,在那个声势浩大的“除四害”运动中,韩开春满怀悲怆的心情书写人类对麻雀犯下的滔天罪行:
    到了那天,大队喇叭里一声令下,鸟铳、鞭炮一起炸响,就像晴空里响起霹雳一样吓人,所有能发出响声的东西都被人们用了起来,大鼓、铜锣、铁片、瓷盆,甚至有的人把烧饭的锅都提了出来,所有的人都敲啊,打啊,尖叫啊,个个都像发了疯一样,尖锐的噪声一浪高过一浪,那些可怜的麻雀从窝里、草丛里、房顶上、树梢上被惊起,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飞来撞去,好多麻雀就这样有的被撞死,有的被吓死的,更多的是因为被惊吓不能落下歇脚,飞到最后,实在不能坚持,就从空中一头栽到了地上,生生地被累死了,那天晚上,清点“胜利果实”,集中到一起的死麻雀堆得就像一座小山一样。
    人类的历史鲜血淋漓,至今仍让人不寒而栗,冤冤相报,似乎永无穷尽。彼此和解,难上加难。这一死结在麻雀的世界却能轻易解开:
    好在时间不长就有专家出来说,麻雀的食谱并不以谷物为主,它的口粮里的主要成分还是各种害虫,对农民来说,是利大于弊。人们一听这话,知道是冤枉麻雀了,才赶紧把它从“四害”的行列中开除,停止了对麻雀的剿杀行动,这样,麻雀才侥幸逃脱了被灭绝的命运。到我出生以后并开始记事时起,麻雀又成群结队地在庄子上到处蹦跳、唧唧喳喳了,好像压根儿就忘了十几年前人们对它们的所作所为了。
    也许正是基于这些原因,韩开春才把万物灵长那个“灵”字虔诚地献给了鸟类。在《雀之灵》中,完全能够感受到作者对鸟类的那份崇敬之情。燕子的美善、喜鹊的神圣、乌鸦的率性、八哥的可爱、画眉的温良、苦哇子的悲情……或美其容,或丽其颜,或妍其态、或婉转其喉。
    通过《少年与自然》丛书,韩开春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知渐渐明晰起来。由玩虫少年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自然文学作家,韩开春完全凭借一己之力,构建起一个自然文学的大厦。他的这一个系列可看作是向“虫兽鱼鸟”致敬的文字。我相信,万物有灵,它们应该能够读懂一个叫“自然之子”的自然文学作家的诚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