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写戏给谁看,编剧心中要有底从戏曲《石磨的婚事》再谈深入生活

http://www.newdu.com 2018-04-13 中国艺术报 郭克柱 参加讨论


    
    范县四平调《石磨的婚事》剧照 本报记者 金涛 摄
    写戏、演戏是给观众看的。作为基层的编剧,我写的剧本多是为业余或者是县级剧团量身订制的。这些戏面对的观众也是普通百姓,所以我认为戏给谁写,让谁看,首先自己心中要有底。清初戏曲理论家李渔在著作中举出“戒讽刺”“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审虚实”七法,阐述了他对戏剧文学创作的艺术构思、典型化、创作方法、独创性、主题思想、戏剧的主要矛盾冲突等一系列重大文学理论问题的看法。我从个人创作角度来看,得其中“立主脑”“脱窠臼”“减头绪”“审虚实”四法,足矣。
    戏曲创作首先贵“立主脑” ,有了主脑,就有了创作的思路;有了思路,剩下的就是技术层面上的事了。剩下三法,则是由我这二十多年来所谓经验获得的。
    戏曲之所谓戏,需要的就是戏剧化。思考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关系,重视艺术的虚构性,但绝不能跳出生活之外,而是将虚构合理化,从而反映普遍性社会问题,在戏曲的传播过程中起到广泛社会教育作用,我想这就是能否“脱窠臼”的根本原因。
    确定戏曲作品的主题,便开始构思和寻找与此主题直接相联系的基本题材或引起故事的关键事件。先对其中的几个主人公进行性格塑造,然后再将故事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和细节描写的真实性进行“减头绪” ,好的故事情节未必是适合和需要的。
    戏曲创作中情节的组织应当是合乎生活实际的,各部分之间需要有照应、有联系,情节的发展要顺乎情理,符合生活本身的逻辑。于是要对整个故事进行“审虚实” 。我就以个人的写作经验,以《石磨的婚事》为例,聊一聊我对戏曲写作的看法。
    戏曲为何能够长盛不衰?戏曲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戏曲在学术上的价值、意义是什么?编剧首先要将这些搞清楚、弄明白。戏曲的民间样貌和学术样貌看似二元对立,实则完整而统一。鲁迅先生看得再明白不过:“不过在戏台上罢了,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 ”正所谓:懂戏的看门道,不懂的看热闹。写戏,不仅要写出门道,也得写得热闹。尤其是戏曲,好看的戏曲会长演不衰,成为经典。近些年来,我见过很多戏曲作品,虽然写出了热闹,却没写出门道,排演动辄几百万,演出数场,效果不佳,就刀枪入库,束之高阁了。
    观众爱听什么?爱看什么?从剧种而言,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欣赏习惯,除此之外,就看故事题材、演员了。作为编剧与观众之间的直接关系——你的故事老百姓喜欢不喜欢看,就在于编剧能否表达他们的心声。编剧不能凌驾于观众之上讲故事,而是要与观众融为一体,一起哭,一起笑。这是编剧在创作之前最重要的功课。
    我在县级文化部门工作,但一直在农村生活、居住。生活在老百姓中间,对百姓生存状况了如指掌,他们的喜怒哀乐也是我的喜怒哀乐,这些热乎乎的生活气息,在我戏剧作品里留下不少烙印。我写农村,写农民,写他们的故事,吐他们的心声,因此,我的作品也成了地道的“草根”戏剧。农村是戏曲的广阔天地,也是戏曲的主要市场,我的不少作品被一些剧团演出后,得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也笃定了扎根农村、农民戏的信念。
    2016年11月,河南省范县相关部门领导找我谈话,问能否写个反映当下农村移风易俗的现代戏,让范县四平调剧团立起来。我不假思索就答应了。其实,在领导找我谈话之前,我也曾动过这方面的创作念头,由于忙其他的事务,一直未能着手创作。
    高额彩礼在农村早已大行其道,流传的故事很多,大多是悲剧、闹剧、苦作剧。因彩礼逼人出家的有之,逼进医院的有之,逼出精神病甚至逼死的亦有之。彩礼成为压垮农民,击碎农民梦想的大山。因婚返贫,因婚返病,因婚入狱等等时常听闻。很多老人谈“婚礼”色变,感慨万千。政府也下过红头文件,贴过标语,大会小会不断开,但没能起到太大作用。婚姻的美好,因为高额的彩礼而如一包砒霜,让农村青年,农村家庭蒙上一层痛苦而又无可奈何的阴霾。
    这便是我写作《石磨的婚事》的起因。选题有了,戏如何做?
    坐在灯下,行走田间,到处都是有故事的人。这些身边的乡亲近邻,早在我的人物字典备案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胖的瘦的,他们一个一个站在我面前。经过一番冥想、增删,便有了老实本分、勤劳善良,但因挣不够彩礼而受尽凌辱的小石磨;有了精于算计、从不想吃亏、有责任心、善于经营家庭的鳏夫岳章顺;有了为外甥操心、机智幽默、一肚子故事,在剧团做导演的柳登科;有了嗜酒如命,总想发外财,不想为生计低头,但总也发不了财的石来运;有了追求爱情,不求奢望,但总是被家庭所困扰,六年不能结婚的岳喜燕;有了因儿子彩礼省吃俭用,天天四处求人的柳秀兰;有了天真活泼、敢恨敢爱,热情洋溢、性格鲜明的护士田兰馨。
    有了典型人物,就不愁没好看的戏。
    《石磨的婚事》演出后,有人说戏中人物个个活灵活现,非不是亲历或亲见不能写出。是的,这些都是我的左邻右舍,甚至亲戚朋友。如石磨这个人物形象,就来源于我一个远房亲戚,想起他的悲剧结局,几十年过去了,仍让人痛心、难忘。柳登科这个人物,原型就是我本村的二爷,是个明白人。村里凡是解不开的疙瘩、大小事都要请他出山,出主意想办法,再难、再没希望的事,只要他到了,总有柳暗花明,枯木逢春的转机。一次,有人给我本院的四叔提亲,女方打听他家兄弟多,无房无粮。二爷就对人家说,他家可是村里首富,别人家无粮我还相信,说他没有粮是胡诌。女方不信,来人查验,二爷忙叫四叔借几个柳辫的大囤,做了个双层底,下头是空的,上面堆上大豆、小麦,让相亲人看,大囤尖小囤流。找这主,闺女能会挨饿?女方喜得像个财神:中!二爷的故事很多,比如借牛,借婆婆,虽是骗局,但结局(除个别外)大多还是很圆满。二大爷出山——没有办不成的事。村里这个歇后语,说的就是他。
    “结婚彩礼几十万,好比头上万重山……”彩礼不是在撑人面子,而是在剥夺人的尊严,拷打着人性的善良,扭曲着人们的心灵。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会长谭志湘说:“ 《石磨的婚事》这个戏,只有七个人,最成功的还是三个老头一个老太太:岳章顺、石来运、柳登科与柳秀兰,他们既是配角也是主角。四个老人,卷进自己的谎言里,东折腾,西折腾……这就很好玩……这就是这个戏的灵魂,就像品橄榄,你越嚼越有味道。 ”
    岳喜燕与岳章顺为3万元彩礼产生矛盾后,父女算账那一幕可以看出当地婚姻的“苛捐杂税”清单:“第一次见面两万整,摆酒席也得花两千……礼是礼,饭是饭,逢年过节把包添。第一年说是四万六,第二年你又涨到六万三。 ”这是当下农村婚姻现状,也是无法逃避的“噩梦” 。
    但戏曲总是要给人以希望的, 《石磨的婚事》最终还是积极向上的。岳喜燕不为彩礼所惑,石磨不为金钱所动,他们挣扎、叛逆,追求爱情,不与陋习同流。他们代表着青年人的理想、中国农村的主流与希望,象征着新一代农民的觉醒。剧中岳喜燕唱道:“喜剧酿悲剧年年上演年年演,自种黄连自己咽难逃这一关!……俺多想,不要金钱要幸福,俺多想,洗去铜臭还尊严。姐妹不再去攀比,父母不再债如山。人间不要陋习要温暖,愿天下有情人花好月更圆。 ”
    作家不能只是对农民表示同情、关照,而应该揣摩他们的心思,触摸他们的思想与灵魂,捕捉只属于他们的最本真的人性。
    2017年4月《石磨的婚事》公演后,获得出乎意料的效果。两个小时演出,掌声几十次,观众竟无一中途退场。2017年11月先后应邀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河南省儿童剧院演出。现在该剧已演出逾百场,在农村好评如潮。2017年11月该剧获河南省第十四届戏剧大赛“河南文华大奖” ,演出该剧的范县四平调剧团——这个稀有剧种剧团破天荒地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全国服务农村服务农民先进称号” 。今年3月,北京一家公司主动找到河南范县,准备投资拍摄戏曲电影《石磨的婚事》 。
    《石磨的婚事》的成功包含无数人的心血。该剧的导演李云、作曲李素奇以及四平调演员与四平调唱腔设计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更应当感谢的是在我生活中的父老兄弟,没有他们为我们提供典型人物与故事,我无论如何也编不出这样的农村喜剧。
    生活给了我创作的源泉,应时刻不能忘记培育了我的观众——我的父老乡亲。离开了根的树它永远存活不下去,离开生活的作家,他的作品会慢慢地枯竭,因为没有了源头之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