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敦刻尔克》诺兰的反潮流之作

http://www.newdu.com 2018-04-04 北京晚报 李俐 参加讨论


    
    2017年夏天,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敦刻尔克》在全球拿下了超过5.25亿美金的票房,在烂番茄上获得92%的新鲜度,观众评分也高达82%,可谓票房口碑双丰收。本片更是在2018年奥斯卡金像奖上获得八项提名。虽然我们都知道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导演给了《水形物语》的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但对于诺兰粉们来说,提名即胜利,毕竟学院一向都不怎么待见诺兰。对于“封神”已久的诺兰,这是他首次进入学院的视线,入围奥斯卡最佳导演。
    《敦刻尔克》是一部讲述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如何“活下去”的电影。影片从陆、海、空三个视角呈现了二战初期,40万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的海滩之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每个人为了能活着回家,不得不背水一战的故事。
    在这样一部战争片里,没有大场面,没有血浆四溅,没有激烈的台词张力,只有一个有艺术野心的导演进行的一种艺术上的尝试。战争的残酷与惨烈,战争里失掉的人性,都是老生常谈的东西,不是诺兰想要的。擅长玩叙事结构和胶片摄影的诺兰,从他的神坛上走下来,以人之为人的悲悯天性,观照这场不是胜利的胜利。
    观感上,《敦刻尔克》会让一部分观众感到非常不适。全片几乎没有出现敌人的身影,除了片尾英国飞行员烧毁飞机被德军俘虏时,依稀可见几个模糊的德军身影外,全片没有德军出现。但诺兰的运镜配合汉斯·季默的配乐,调动着全片的紧张气氛,将敌军放在银幕之外,安插在观众自己心中。观众可以感受到敌人无处不在,又无迹可寻的恐慌与无助。配乐中那钟表的滴答声,像是蒙上你的眼睛,割破你的手腕,再打开水龙头,让你以为那是生命的倒计时。这就是绝望。
    陆上的一周,海上的一天,空中的一小时,不再是诺兰惯用的叙事游戏,而是使绝望感在时空的维度,最大程度蔓延开的必需手段。
    为了让电影充满现实感,让观众少点疏离感,诺兰做了很多准备。他摒弃了好莱坞电影的一个传统,用30岁左右的演员们来扮演更年轻的角色,转而找到和角色年龄相当的演员来出演。诺兰说:“当我读敦刻尔克事件的一手资料时,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这些士兵是多么的年轻,并且涉世未深。这种感觉很重要。”
    除了演员年龄的还原,还有道具的还原。为了真实,诺兰决定采用真的海军驱逐舰,而不是利用电脑三维动画技术来打造海战场景。最终,他们在现代海军博物馆借到了玛丽布雷泽号驱逐舰。为了真实,诺兰把IMAX摄影机安放在一架真的喷火式战斗机的驾驶座舱和机翼的位置,让摄影师和演员一同漂浮在水中进行拍摄。
    即使作为观众,我们早已知道,《敦刻尔克》的结局,一定是以成功告终的军事撤退,但在银幕暗淡,灯光重新亮起的一刻,你绝不会感到胜利的喜悦,只有劫后余生的疲惫与庆幸。
    今年北影节将再次放映《敦刻尔克》,对于去年错过大银幕的朋友们来说,观影影厅的推荐是“杜比>IMAX>普通影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