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应成为中国人心中的“诗和远方”《国家宝藏》让古典文化“燃”起来,第二季将于5月启动
《国家宝藏》第一季节目深受观众好评。 片方供图 去年年底,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播出之后,引发热烈反响,其更被认为开启了“古典文化综艺元年”。 那么,它为何能引领全媒体时代的传播热情?传统文化如何依托电视艺术吸引年轻人?3月28日,《国家宝藏》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研讨会,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以及节目主创团队、业界专家、跨界学者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传统文化是华夏子孙的精神故乡,”单霁翔感慨,故宫里的文物、大地上的遗产、古籍里的文字应该成为中国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另据节目制片人、总导演于蕾透露,目前已经在跟文博界的专家沟通第二季的创作,初步计划在今年5月18日即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正式启动第二季。 纪录片+综艺 创新形式让文物不再“冰冷” 2017年12月3日,《国家宝藏》在央视综艺频道首播。节目与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合作,通过对27件国宝的梳理和总结,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主创团队将其界定为一档“纪录式综艺节目”,将文博领域与大众娱乐、综艺形态结合在一起,同时借鉴纪录片的叙事方式,融合戏剧等艺术表现手法,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次全新的融合探索。 《国家宝藏》001号讲解员张国立说,国内以前的文博类节目,大多是在探讨文物价值、辨别真假,“这档节目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从节目播出后的反响来看,它不仅让古典文化“活”了起来,还“潮”了起来,更“燃”了起来。截至目前,主话题#CCTV国家宝藏#阅读量达18.7亿,粉丝讨论量破100万,居文化类综艺节目第一。 其观众的主体构成人群中,年龄集中度最高的是20岁到25岁,15岁到20岁的紧随其后排名第二。年轻观众的追捧,使得《国家宝藏》充分爆发“网红体质”和“裂变属性”,“农家乐审美”“黄公望嫌弃三连”等热门话题持续火爆,热情的网友还自制了节目嘉宾及国宝的表情包、动漫、手绘。 单霁翔说,中华传统文化是节目的内核,电视艺术手法“讲故事”是其外壳,搭建观众与文物之间的心灵桥梁,则是根本目的。据他分析,《国家宝藏》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使高高在上、阳春白雪的文物藏品不再冰冷,而是带有温度,不但记载着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与许多人的命运相关。 从国内“燃”到海外 文化与文博结合的典范之作 节目播出后,不但让“博物馆热”从荧屏传到线下,还从国内“燃”到了国外。 2月,为期两周的《国家宝藏》九大国宝数字特展亮相故宫箭亭广场,无数观众前往观摩,将这场“国宝事件”掀至又一个全民热度。另据多方数据统计,自节目开播以来,通过“博物馆”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数据上升了50%。 除了博物馆的常规参观旅游外,游客们开始更加渴望深度体验博物馆,感受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很多社会公众觉得博物馆里的文物藏品,就是一个个尘封的老古董,与现实的生活没有什么关联。”之所以造成这种误解,单霁翔认为是因为文化传播的力度不够,“实际上,每一件文物藏品,历经岁月的洗礼,保存到今天,有太多的故事和感受想向广大观众诉说。” 节目总制片人吕逸涛介绍,继3月20日亮相香港国际电影节迈出全球宣传推广第一站之后,《国家宝藏》还要走向戛纳电视节,走向大英博物馆,走向大都市博物馆,“节目不仅在国内荧屏上可以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而且具备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条件和能力。” “近些年没有一个节目像它一样,对中国博物馆事业有这么大的影响,也改变了博物馆工作的思路。”单霁翔特别提到,博物馆不仅是文物保管机构、学术研究机构,还应该是文化传播机构。“今天的博物馆要走向蓬勃发展,既要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也要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相关 故宫文物南迁题材电影将启动 近年,故宫博物院不断探索通过创造性转化展示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南方日报记者获悉,在《国家宝藏》之后,故宫博物院还将继续通过新媒介走向大众。 2018年,故宫博物院与凤凰卫视联合创制的“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将与观众见面。展演通过互动沉浸技术、全息多媒体技术等科技手段,对《清明上河图》进行创造性诠释,让画中的场景活起来,让观众更有身临其境的观展感受,还原《清明上河图》所展示的宋代人文生活图景。 除此之外,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宫博物院成立100周年,近期,故宫博物院将启动筹拍一部关于故宫文物南迁题材的电影以及一部紫禁城600年题材的电视剧,而分别以紫禁城营造和故宫博物院成立为主题的话剧也在策划之中。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