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零年徐悲鸿作《鲁迅与瞿秋白》画稿 近日,“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紧接着,“悲鸿生命——徐悲鸿艺术大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系列展览让人们重温徐悲鸿各个时期具有时代标志意义的重要作品,并借以再次体味这位美术大师在倡导中国画改良、弘扬民族大义、用绘画救亡图存,以及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奠基者的卓越贡献。恰在此时,一本由徐悲鸿的学生、中央美院教授、原民间美术系主任杨先让撰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徐悲鸿》问世,像是冥冥中注定某种呼应,以另一种方式去重新打开一代艺术巨匠绘就的传奇人生。 “中国只有这么一个徐悲鸿,还嫌多吗? ” “关于怎么写出这本书,还用说什么呢?中国有这么一个徐悲鸿,还嫌多吗? ”日前在该书的新书发布会上,带着对恩师的无比崇敬,杨先让介绍说这本书是他在国外写的,写的原因很明确——就是因为有人在骂他的老师徐悲鸿。“我是一个教员,从美术学院退休的人,在美国我不教画,只是讲学,有时候自己办一点画展。义不容辞,我就开始讲徐悲鸿,在外国介绍徐悲鸿,底下听的大部分是台湾的学者。当然他们很感兴趣,就鼓动我,讲得这么好,这么感动,能不能写下来?我没想过。因为那个时候,吴作人等我的老师都活着呢,轮不到我写。再说我自己的文笔也并不一定好。 ” 在杨先让讲学内容中,徐悲鸿的感情、事业等等无所不包。更重要的是在学生杨先让眼中,老师徐悲鸿“所有的事情都是可圈可点的。没有掖着藏着的,都是很外露的,都是坦坦荡荡的,而且站得非常高,都是为了民族,为了国家做的。我们这些人为什么要学画,就是为了将来能有出路,想的是这个。徐悲鸿学画,他想的是国家,他想的是中国的美术应该走向什么地方。这个高度太厉害了!所以,有人骂徐悲鸿,说中国的美术倒退了50年,半个世纪,我不承认! ” 正是怀着这样一种带有回击和反驳不公评价的意味和心理,并以身处海外拥有一种相对远距离地对本土文化进行思考的空间,更深体会老师徐悲鸿的难得与重要,让杨先让情之所至不能不去书写他心中的徐悲鸿。“我们中国出一个徐悲鸿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们太应该去珍视他。 ”因而又深感对徐悲鸿可写的方面太多太必要,应用实事求是的尺码去评说他、研究他。 1948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也就是现在的中央美术学院)成为徐悲鸿的学生的杨先让,在徐悲鸿生命最后的五年( 1948年—1953年)得到他的亲切教导,而且对一代绘画大师徐悲鸿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徐悲鸿1953年去世后,杨先让与徐悲鸿一家始终保持着联系。“后来,我在美国待了16年,徐悲鸿的后代,我差不多都认识。后来我访问徐悲鸿纪念馆,廖静文馆长又帮助我,我有了这么得天独厚的条件,最后就写出来了。前面已经出过一版、二版,这是第三版,每一版出的时候我都增加一些新的东西,越发感觉到徐悲鸿说不完。 ” “1948年,他患病初愈,由夫人廖静文抱着孩子陪同,在我们学校一角,坐着小板凳,对着某个军官送给他的一匹老马写生。我们站在他身后观摩,他对我们说:‘人们喜欢我画的马,其实并不每张都好,所以我要多多写生。 ’ ”正如书中这样带着温度的语言所记录的真实事件,在本书中,杨先让以学生的视角讲述了徐悲鸿的一生:从徐悲鸿年少时随父习文学艺,独闯上海滩、北京,留学欧洲八年,回国后献身美术事业,到徐悲鸿的美术创作理念、美术教育思想,丰富而曲折的情感经历,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追求与选择……学生记忆里老校长的音容笑貌,来自徐悲鸿亲友学生的口述材料,大量的绘画作品与历史照片,展现了徐悲鸿在艺术家、丈夫、父亲、教师、校长等多重身份下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人生选择,还原了一个真实客观、丰富立体、有血有肉的徐悲鸿。 《徐悲鸿》 杨先让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1月出版 “这些年来出现去徐悲鸿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站在历史断层中间。 ” 廖静文之子、徐悲鸿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廖鸿华感佩杨先让为悲鸿思想体系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我们研究历史,尊重历史,一定要把历史原原本本地还原出来告诉当代年轻人,因为老一辈离我们还很近,作为后人,我们有这个义务,也有这个责任。杨先生这本书原原本本地、实实在在地、真实地还原了那段历史。廖静文馆长在世的时候,她特别说过,先让写的书是真实的,只要他觉得是真实的,就应该发表。 ”廖鸿华直言,包括徐悲鸿的后代在内,无数人在为弘扬徐悲鸿的艺术精神和徐悲鸿的人文情怀不断地努力,让他们备受激励。 谈起自己的父亲李苦禅自1918年在北京大学受教于徐悲鸿新画启蒙及此后的诸多接触和影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李苦禅之子李燕在新书发布现场亦颇为感叹。在他看来,写这部《徐悲鸿》 ,“杨先让做了一件积德千秋的事情。当代的历史是不是能说清楚呢?我认为很多都被埋没了。现在我们都强调要继承传统,特别是现在强调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要有文化。而文化这个词是来自《易经》 ,它是需要积累的。可是由于文化断层,造成了我们现在很多中年人,甚至像我同年龄的人,对自己近几十年、近几百年的文化,都了解得很少。 ” 在李燕看来,我们从西方引进美术和美术教育应该引进什么?这取决于价值观。徐悲鸿看到现代中国那种国难当头、人声鼎沸的现状,他希望从国外引进一些能为我们的时代服务的艺术,把这样的画拿进来,不管是中国画,还是油画,不需要解说员,观众都能看得懂。“这些年来出现‘去徐悲鸿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是持这种观点的人站在历史断层中间。现在提倡艺术创作有高峰,非常正确。因为很多人站在低谷里,他不知道我们传统文化有多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