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典型理论美学价值的丰富与创新

http://www.newdu.com 2018-03-2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彭立勋 参加讨论

    创造与我们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典型人物,是我们攀登时代文艺高峰的必由之路。这需要新时代的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批评作出创新性的理论贡献。

 
    文艺的典型理论特别是恩格斯关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经典命题,是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理论问题。它在20世纪以来我国文艺理论建设和文艺创作发展中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就指出:“典型问题在实质上就是艺术本质问题,是美学中头等重要的问题。”这可以说代表了长期以来美学界和文艺界获得广泛认可的基本看法。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在一定文艺范围内对于典型人物理论的认识出现了一些变化。有的文艺理论批评家有意无意地淡化了典型人物理论,甚至有所谓解构典型理论之说;有的作家对于文学是否需要创造典型人物产生了怀疑,以致出现了追求非典型化的自然主义创作倾向。究其理论根源,时下对文艺典型理论存在两大认识误区。
    走出典型问题认识误区
    对于典型人物理论的误读。恩格斯提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原则,要求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有人将此解读为“典型人物论只是现实主义文学之一种”,仅仅是对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才适合的创作原则,认为在创作方法日益多样化和多元化的今天,再把典型人物作为文学创作的普遍要求是不合适的。固然,现实主义文学要求创造典型人物,但这并不意味着运用其他创作方法创作的作品不需要创造典型人物。文学史上的事实早已说明,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都曾创造出脍炙人口的典型人物。《西游记》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但其中塑造的孙悟空就是公认的典型人物。雨果的《悲惨世界》也是浪漫主义作品,而其中的主人公冉阿让也是典型性很强的人物。现代主义文学同样也能创造典型人物。卡夫卡的《变形记》中变成大甲虫的格里高尔就是一个极具典型意义的人物。
    可以说,一切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艺,无论运用何种创作方法,都可以而且应该创造典型和典型人物。创作方法和手法的多样化,无疑使典型形象的具体形态表现得更为多样、更为复杂。但是以此否定典型和典型人物创造是文艺的基本规律和普遍要求,是没有根据的。
    对西方现当代文论的误识。西方现代和当代文艺理论五花八门,流派众多。关于文艺形象特别是人物形象的理论在具体观点上并不完全一致。但有人却以偏概全,认为西方现当代文艺理论都是主张非典型化和否定典型人物创造的。实际上并非如此。
    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是西方现代文论中最具权威性和影响极大的著作之一。这本书在观点和方法上可以说是新批评派文论的代表,在文学本质问题的理解上和我们有着原则区别。但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通过总结文学史上大量优秀作家创作经验,对文学创作提出许多真知灼见。作者强调虚构性、想象性、创造性是文学的突出特征,其中就包括肯定文学典型化创造的思想。作者提出:伟大作家在作品中都创造了一个和经验世界部分重合,而又与经验世界不同的独特的世界。“狄更斯的世界可以被认为是伦敦,卡夫卡的世界是古老的布拉格,但是这两位小说家的世界完全是投射出来的、创造出来的,而且富有创造性,因此在经验世界中狄更斯的人物或卡夫卡的情境往往被认作典型”。有不少文论著作在论述人物形象创造时,虽然没有典型人物的字眼,但实际上是对典型人物理论做了补充和丰富。如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圆整人物理论就是一例。所谓圆整人物,是指与性格单一、类型化人物不同的人物形象,他们“像现实生活中的人那样是个多面体”,性格丰富多样、富于变化,因而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内涵更为深刻。这和黑格尔对典型人物的要求是一致的。而被作者认作圆整人物的例子——《战争与和平》的主要人物、《包法利夫人》的主人公等,恰恰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典型人物。当然,在西方现当代文论中也有像法国“新小说派”理论那样,明显主张以表现作家自我潜意识心理活动取代典型人物创造的观点。特别是后现代主义美学和文论,往往对现代美学和文艺传统持全面否定态度,试图解构一切经典理论,其中自然也包括典型理论。对此我们应当以正确的立场和科学的态度分清理论是非,决不能盲从和追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