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小说语言伏应认知机制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18-03-22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 钟书能 郑文慧 参加讨论

    二、概念转喻理论与伏应的认知激活模式
    1.转喻的基本概念
    转喻作为人类重要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在语言的词汇、语法、语义、语用和语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Warren(1999:122)指出,人类能够从对状态、情景或物体的某一部分的描述来理解其整体,这种能力体现了人类所具有的转喻思维。Langacker(1993:1~38)认为,转喻由相对凸显的原则提供理据;认知上凸显的实体被称为认知参照点。Ruiz de Mendoza(2002a:75)认为转喻是由观念上的邻近性为基础的联系所引起,任何通过联系或转喻的变化都属于这一范畴。
    转喻是一种认知过程。Radden & Kovecses(1999:21)把转喻定义为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概念实体或载体为同一理想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ICM)内的另一概念实体或目标提供心理可及。徐盛桓(2008:93)指出:“转喻有着自身的逻辑特征。转喻的运用所表现出的逻辑特征总体可表述为:分类逻辑意识是转喻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在事物原有的分类秩序的基础上,转喻体现了运用分类逻辑的配量与独特形态,有些运用表现出明显的可能世界逻辑的一些基本特征。”
    2.低层转喻和高层转喻
    Ruiz de Mendoza(2002a:26)从抽象程度和映射关系角度将转喻分为低层转喻和高层转喻。低层转喻是指在语义激活中利用非类属理想化认知模式(nongeneric ICM)操作的转喻。他又将低层转喻分为两类:低层命题转喻和低层情景转喻。
    (1)低层命题转喻
    低层命题转喻是指在认知域内用一个概念指代另一概念的典型转喻(陈香兰,2013:13),类似于Panther & Thornburg(1999:26)提出的指称转喻。在一定的语境下,有些转喻通常可以从直觉上直接判断出来,如“面孔”表示“人”,这种很明显、容易看出来的转喻就是低层命题转喻。
    (2)低层情景转喻
    与低层命题转喻不同,低层情景转喻的特点是用一个极度明显且重要的具体情景成分来代替整体事件情景。这个转喻发生在日常生活中,Ruiz de Mendoza &Otal Campo(2002b:76)称之为低层情景转喻。(转引自陈香兰,2013:13)
    (3)高层转喻
    目前,间接言语行为中的转喻研究、语法结构中的转喻研究和构式中的转喻研究成为转喻研究主要的三个方面。Ruiz de Mendoza & Diez(2001:301)将这三方面的转喻研究称为高层转喻。(转引自陈香兰,2008:14)Ruiz de Mendoza& Diez(2001:309)和Ruiz de Mendoza & Otal Campo(2002b:97)根据抽象程度的不同,又将转喻分为高层转喻和低层转喻。(转引自张辉、承华,2002)
    高层转喻是指直接利用类属理想化认知模型(generic ICM)进行的转喻操作,类属ICM 是对许多非类属ICM 的概括。陈香兰(2013)认为,有两种方法可以界定高层转喻。第一,可以把能否从语言表达形式中依靠直觉观察出来作为高层和低层转喻划分的一种方法。能看出来的简单的指称转喻为低层转喻;不容易看出来的转喻,如只有在特定的情景中才产生的转喻和在特定的篇章衔接中才能领悟的转喻称为高层转喻,即高层情景转喻和高层篇章转喻。第二,把是否引起词性变化作为转喻高、低层划分的另一种标准,引起词性变化的为高层转喻,不引起词性变化的为低层转喻,语法转喻引起词性变化属于高层转喻。
    3.伏应的认知激活方式
    认知语言学非常重视概念激活,认为意义获得就是通过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不同现象的相互作用方式不同。(陈香兰,2013:149)卢卫中、路云(2006)认为,同隐喻一样,转喻既是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同时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又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Al-Sharafi(2004:19)提出了有关转喻语篇功能的三个假设:(1)假如转喻本质上是指称性的,那么它就应该能帮助我们理解语篇中更多指称的东西,事实上正是这个指称基础使转喻能够解释如此宽泛的语义关系;(2)假如转喻是纵聚合和意义的联合体,那么转喻理论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语篇中各种成分之间实际上的运作方式;(3)假如转喻是邻近和因果关系,如果一个语篇的连接方式基本上以这两种关系为基础,那么转喻就能提供一个完整的语篇衔接理论。陈香兰(2013:149)从认知的角度入手发现,伏应理解激活发生在概念层面,并且考虑伏应理解存在转喻思维基础。
    Panther & Thornburg (1999:337)提出了一个事态场境理论。事态包括状态、事件、过程和行为,当然也包括我们所关注的言语行为。事态场境的主要内容是:(1)事态前部分,指必要的事态前提条件,如动机、潜在性、能力和性格等可以导致事态场境发生的原因;(2)事态核心部分,是现存事态场境或真实事态场境;(3)事态效力部分,是紧跟事态场境的必要后果;(4)事态后部分,是事态场境非必要后果。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场境作为一个整体,是由不同的组成部分构成的,场境中的每个部分都能不同程度地激活整体,部分与整体之间存在一种转喻关系,通过这种关系人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推导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语篇中的伏笔和应笔构成了一种特殊的事态场境,读者在读到应笔时会联想到前面的伏笔,从而激活伏应这一整体。
    小说具有虚构性和构建性,作者对信息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被选定的信息必然是在特定情境下相关的、必要的、最突出的信息。作者叙述出来的信息不可能面面俱到,只可能是事件发生的语境中的一部分,或者说最突出的一部分,这部分为整个叙事世界的建构以及读者对叙事的理解提供可及性。叙事的虚构性和构建性以及其中包含的选择性和可及性特点与转喻的两种典型运作机制——凸显性和心理通道不谋而合。
    【全文阅读】小说语言伏应认知机制研究.pdf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