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知识分子抗战的正剧气派——专访电视剧《决胜》编剧宋方金
电视剧《决胜》剧照 由宋方金编剧,阎建钢、范冬雨执导,王千源、吴刚、柯蓝、孔维等主演的抗日题材电视剧《决胜》日前热播。 《决胜》与这两年流行的抗日“神剧”有着明显不同,除了创作态度严肃,有正剧风范外,还塑造了知识分子的抗战形象,与之对应的,在抗战过程中,更加突出脑力因素与知识对抗和交锋的过程。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该剧编剧宋方金,介绍创作背后的故事。 记者:在抗战题材被流俗化、“雷剧化”的背景下,您是怎么选定这个题材的? 宋方金:选定这个主题的背景是当时抗战“雷剧”“神剧”非常多。我跟阎建钢导演是多年好友,他拍过农民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中国地》 ,其中有次聊起,他想拍成“抗战三部曲” ,除了农民抗战,还要有市民抗战和知识分子抗战。于是,我们就选定了从知识分子抗战来切入。同时,我们也是想给抗战剧正名,想以一种端正严肃的态度来拍一部抗战剧。我跟导演阎建钢希望《决胜》能为抗战剧正名,能让荧屏前的年轻人了解到那一段艰难困苦的历史。抗战这段历史无法被遗忘,不能被遗忘,希望以后还会有更多关于抗战的严肃影视作品出现。 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我们确实有过用机枪把日本飞机打下来的真实案例,但是为什么拍到作品里去就虚假了呢?原因就在于创作态度不够严肃、不够认真。艺术作品是把虚构变为真实,而我们经常把真实的东西拍假了。 《决胜》从创作之初,就本着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来看待那一段血与火的历史。 记者:您之前并未写过抗战戏,为此,您做了哪些工作? 宋方金:因为我之前没创作过战争戏,所以在写之前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主要是看抗战的资料,我倾向于去看一些口述实录,因为这样的资料比较有现场感,冲击力比较强。越看资料越发现,我们必然是战胜的一方。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对兄弟一起上了战场,其中一场战斗,需要组织一支敢死队,有去无回,哥哥和弟弟都要上,最后选择抽树枝,谁抽到短的谁上,结果弟弟抽到了短的,但哥哥把自己的那一截折得更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看到这些细节的时候,我就知道,日本人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记者:印象中,这些年知识分子抗战剧并不多,您是怎么突出它的特别之处的?此外,剧中的心理学元素使用较多,在那个年代,心理学就有这么广泛的接受度吗? 宋方金:这个剧的名字《决胜》取自司马迁《史记》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所以整部剧都围绕着智力与谋略展开。这部抗战剧选择了知识分子抗战的角度,那么就要体现出知识分子的特点。我希望在虎头山这么一个战争的局部,能体现出整个二战的布局。因为根据宇宙全息论,每一个局部都包含整体。这也就是为什么剧中涵盖了德国、日本、苏联等各种战争势力。在抗战年代,国内心理学的研究不像现在这么流行,没有这么深入的认知。但其实那时候,在国际上,心理学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了。 《决胜》的故事是表达一种可能性,所以我设置了心理学教师这么一个人物。 记者:吴刚塑造的横尾阔这个“中国通”的角色,在电影《霸王别姬》和《梅兰芳》中都出现过,您是怎么看待这个形象的? 宋方金:吴刚出演的日军将领横尾阔,我是当作日本整体形象来塑造的。那个时候的日本觊觎中国已久,他对中国认识的深入程度令人震惊。日本人熟知中国的交通、矿产、能源分布,熟知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特性。横尾阔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这个对手值得警惕。不光是从战术、战略上警惕,而是要从脑力、智力上来警惕。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是体力和毅力之后的脑力,这就是写横尾阔这个人物的出发点。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