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汉魏六朝赋学批评的基本范畴

http://www.newdu.com 2018-03-09 《光明日报》 冷卫国 参加讨论

    汉魏六朝时期,辞赋创作与赋学批评存在着互动关系,建立在辞赋创作基础上的赋学批评,反过来也深刻影响着当时的文学创作。与辞赋创作相适应,汉魏六朝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赋学批评范畴,随着历史的展开,这些范畴逐渐进入了其他文体批评并且上升为中国文论的重要范畴,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丽”。“丽”是汉魏六朝时期赋体语言的基本界定,也是该时期赋学批评的重要范畴,在赋学批评中反复出现。讲究语词的整齐、辞藻的华美,是赋在语言形式上体现出来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司马相如提出的“赋迹”说,到司马迁批评司马相如赋“靡丽多夸”,扬雄所谓的“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到王充提出的赋颂是“弘丽之文”(《论衡·定贤篇》),再到曹丕的“诗赋欲丽”、曹植的“辞各美丽”,阙名作者《徐幹〈中论序〉》的“辞人美丽之文”,再到皇甫谧的“文必极美”“辞必尽丽”“美丽之文,赋之作也”(《三都赋序》),夏侯湛的“言必华丽”(《张平子碑》),再到刘勰的“扬马张蔡,崇盛丽辞”(《文心雕龙·丽辞》)、“词必巧丽”(《文心雕龙·诠赋》)等等,都一致肯定了“丽”是赋体语言的基本特征。纵观汉魏六朝时期,与诗相比,在赋学批评中对“丽”的强调,远甚于诗学批评中对“丽”的重视。也正因为如此,“丽”从赋学批评逐渐应用到了诗歌和其他文类的批评领域之中,体现了一个渐变的过程。“丽”表征着对各类文体形式的语言探讨逐步走向深入。如果没有赋学批评中对赋体语言特征“丽”的强调,很难设想是否会有后世文论中对各类文体语言形式的自觉探讨。
    ——“体物”。最早出自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朱自清认为,“诗缘情而绮靡”是陆机第一次铸成的新语,这确是朱自清的真知灼见。当然,朱自清的《诗言志辩》论的仅仅是诗,而未遑及于赋。其实,“赋体物而浏亮”又何尝不是如此?浏者,清也;亮者,明也。陆机提出的“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实际上承袭的正是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的玄学理路:“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所以,陆机的“赋体物而浏亮”,实则也正是胎息于玄学而第一次铸成的新语。“物—意—文”三者之间达到圆照契合的“清明”之境,正是“赋体物而浏亮”的真正含义。要达到“浏亮”的境地,对物象的描摹刻画则是关键。沿承这一思路,无论是后来刘勰提出的“体物写志”,还是谢朓的“体物之旨”,甚至一直到后来王夫之所说的“体物而得神”,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实始终没有脱离“物—意—文”三者之间达到“清明”之境这一基本要求,而且,“体物”作为一个表达创作要求和基本技法的范畴,广泛地渗透到了诗、词、曲、文等其他文类的创作和批评之中。具体来说,李白的《蜀道难》、韩愈的《南山诗》、欧阳修的《雪》以及柳永、周邦彦的“以赋为词”,等等,都可谓深得“体物”之法的精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