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知识手册 逛庙会是很多家庭传统的庆祝春节的方式。熙熙攘攘的人群,满目琳琅的商品,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小吃、令人着迷的庙会游戏……这些成为很多人鲜活又深刻的春节记忆。 年关将至,我们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春节庙会。而关于庙会的那些事,您了解多少?今日,我们就来聊一聊庙会的那些事。 庙会的起源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始称“社祭”,源于传统民间宗教活动,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的风俗,一般在春节、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 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久而久之,“庙会”演变成了如今人们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 与其他民俗一样,庙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够体现出时代的色彩。庙会在各个时期有着各个时期的特征。根据考古材料推测,我国庙会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那时,庙会就是围绕在庙的周围发生的全民祭祀行为,形式表现为诗、歌、乐、舞和巫。而在汉代特别是东汉之后,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庙会的整体格局发生了变化。 东汉时期佛教和道教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开展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增加寺庙、道观的修建数量。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 到唐朝时期,佛教达到了全盛时期,对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佛教庙寺林立,石窟大兴,佛事盛行,崇佛成为民间信仰的主流,佛事渗入庙会,使庙会文化呈现出更大的宗教特征。今天的庙会中,在许多地方还可以看到大量唐王朝祀神装神的碑文。也正因为唐代碑文中关于庙会的内容相当多,所以有许多学者宣称自唐代以来才有庙会。 到了北宋时期,庙会发展的更为蓬勃。宋代将庙会与庙市有机结合,并将民间曲艺纳入其中,将商贸、艺术、信仰、游乐四者融为一体,成为宋代庙会的一大特色。 到了清代,庙会已经分为所谓的“多内涵型庙会”与“迎神赛会”。前者在宗教、娱神的同时有游乐等活动,而后者则是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是没有集市但有表演的庙会,如北京妙峰山庙会,河南登封中岳庙会等。它们不仅有丰富的碑文记载,而且有形形色色的庙会图。无名氏绘制的《妙峰山进香图》,今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我们可以从中管窥当时庙会、庙市的盛况。 庙会的风俗 【祭神仪式】 庙会风俗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需要举行祭神仪式。例如“行像”活动。“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辰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社火】 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它是综合了戏曲、歌舞、杂技等民间艺术的一种游览性民间娱乐活动。例如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在北京地区由于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规模宏大,突出表现在“皇”权的特色上。 在江南地区,社火在庙会着力突出龙、狮、灯、鱼、花等地方性内容。如广东庙会社火中会进行舞龙、舞狮等表演。在中原地区,社火在庙会中的表演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它会融合豫剧、曲剧等戏剧的片段和民间小戏、杂技为一体,间以高跷、旱船、肘阁、纸马等形式表现出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随着岁月的转移,社火更多的成为娱乐人民生活的重要内容,娱神的信仰意义已经越来越淡。 各地庙会 我国庙会的基本分布在总体上呈现出南方、北方、中原三大区域,各区域庙会呈现出鲜明的文化风格,又各自包含着庙会群的典型中心。关于南北方庙会的比较,许多学者更多地以印象代替更广泛深入的考察,如嘉庆本《浚县志》等方志就多次声称“南人好佛,北人好仙”。这显然仅仅是一般性的概括。无论南方、北方,还是中原,庙会中更多地表现出共同的文化特色,即充斥着矛盾性宗教情绪或信仰情感。 【中原庙会】 中原庙会以陕西、河南、山东省为典型,庙会的基本特色就在于原始信仰色彩异常浓郁。 在河南,民间几乎都有庙祀,形成这种具有原始信仰色彩异常浓郁的庙会群。如桐柏盘古山庙会,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人们从四面八方聚到庙会,供奉整羊整猪、香烟纸表和民乐、鞭炮,感谢盘古开辟天地、补严天洞、造就人类,也感谢盘古保佑这里一方水土平平安安、风调雨顺。一些庙碑中,屡屡可见歌颂盘古功德,颂扬其为“阴阳之始”“万物之祖”的字样。 在陕西,古帝王神庙亦相当多。典型的如闻名天下的黄帝陵庙会。在陕西白水,有著名的仓颉庙会,人们纪念这位传说中的造字文化大神。在汉中地区,祖先崇拜庙会,诸如女娲庙会、皇帝庙会、周公庙会尤为隆重。有人曾就汉中庙会的基本类型概括为:原始信仰、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历史人物的神话和对行业祖师爷的信仰。如山神、龙王、女娲、武侯祠、药王孙思邈等等。 【北方庙会】 北方庙会是以北京、河北、天津、山西为主要区域,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等天气相对寒冷的地区。在总体上与中原地区的庙会相近。 北京庙会是北方庙会群中的典型,这是与北京特殊的地位和性质是分不开的。它长期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集中了庙会文化的信仰内容。诚如有人所讲,北京人一生没有出过城门的不少,没有赶过庙会的很少。综观历史上的北京庙会,可以归纳出这样几种特色:一庙多,二人多,三花会多,四杂货多,五小吃多,六书多,七传说多,八花多,九艺人多。庙多,庙会才多,根据统计,北京市现存的神庙有2700座之多。北京人爱花,把社火的演出叫做“花会”,“花会”成为庙会上尤为精彩的民间文艺,标志着庙会的兴起和高潮。《燕京岁时记》中曾这样记载北京的庙会:“九、十日开东庙。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虫鱼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乃都城内之一大市会也。”庙会的空前盛况由此可窥见一斑。 北京庙会在整体上连成群体,而且各呈特色。如厂甸庙会。它是北京历史上八大庙会之一,也是八大庙会中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最负盛名的一个。厂甸庙会与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成都青羊宫并称为中国四大庙会。即使是最萧条时的厂甸庙会,一天的客流量也能够达到当时京城常驻人口的五分之一,老北京没有逛过厂甸庙会的几乎是没有的。归其原因,与鲜明的京味文化特色有直接关系。庙会紧邻的琉璃厂,是老北京文化氛围尤其地道、浓郁的所在。那里的书画店、古玩铺、古书摊、纸店、裱画铺、文具店、治印铺等等皆为京城顶尖的店铺。所以厂甸庙会也成为早年间文人墨客们最喜欢的庙会之一。 【南方庙会】 南方庙会可列为浙江庙会、江淮庙会、闽台庙会、岭南庙会、荆楚庙会、云贵巴蜀庙会等。 南方地区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背景,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历史传统,从而影响了这些地区庙会文化的基本品格和内容。尤其应该指出的是,江南地区和中原地区一样,虽然曾经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基本背景确是大不相同的,中原地区是远古以来社会政治活动的中心区域,民族祖先的地位较重要,即如盘古、伏羲、女娲等一些原始大神性质的庙会相当多。南北朝时皇家政治所崇尚的佛教在江南一带一直得以发扬光大,崇佛成为南方庙会,包括江南、华南、西南等地庙会十分重要的内容。 (以上内容摘编自《庙会与中国文化》、中国网、搜狐网)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任杰
(责任编辑:admin) |